港媒评论:女排精神失去时代意义不该再提

[摘要]每当女排姑娘赢下一场硬仗,就会有媒体煽情“女排精神回来了”、“女排精神复活了”,仿佛女排精神丢失过很多次,死去过很多次似的。

港媒评论:女排精神失去时代意义不该再提

中国女排3-2惊险逆转多米尼加

新闻背景 2014年女排世锦赛6进4淘汰赛,中国队在0-2的情况下完成惊天逆转,以3-2(22-25/23-25/25-23/25-23/15-12)力克多米尼加。中国队要想晋级四强还要看巴西VS多米尼加的赛果。赛后,舆论纷纷放弃之前的批评,盛赞女排精神复活,甚至称此役比肩2004年雅典奥运决赛中国史诗逆转俄罗斯一役。

每当女排姑娘赢下一场硬仗,就会有媒体煽情“女排精神回来了”、“女排精神复活了”,仿佛女排精神丢失过很多次,死去过很多次似的。

世锦赛郎家军0-3被巴西打花了、打懵了、打垮了,陷入17连败的恐巴症,人们悲叹女排精神沦丧;当女排3-2惊险逆转多米尼加,又是同一批人为女排精神恢复感动莫名。什么是女排精神?难道女排精神就是某些唯成绩论者用来矫情装蒜、扭捏作态的一套说词?

女排精神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从源头来说出自日本,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法,强调严酷、强调服从,强调团结、强调拼搏,中国排球则完全舶来了大松的带队理念。从社会背景而言,改革开放之初,国人猛然意识到祖国距离世界的巨大差距,既自卑又迷茫,而女排对西方列强的胜利,激发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意义非凡。

从各角度剖析女排精神内涵,最主要的是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精诚合作、为国争光,这完全契合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国家需要。最初刺激中国人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的不是女排,而是男排,可惜男排徒有亮剑精神,缺少锦标支撑,终究不如女排的五连冠光芒耀眼。

老女排球员在回忆女排精神时,提到最多的两字总结就是“玩命”,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内,严格贯彻“三从一大”(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组织教诲,每个球员都满身青紫、伤痕累累,磨练出过硬的基本功。关于老女排运动员的手劲,有一个经典段子,袁伟民请女排弟子们到家吃饺子,等姑娘们包完饺子,袁嫂发现菜板子碎了……

那时候没有“电脑排球”的科学概念,袁伟民要求球员每球必争,不管合理与否,一个球只要有1%的希望,就必须奋不顾身去抢救,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这支被喻为“国魂”的球队,每一次技战术错误都是政治错误。朝鲜女足赤脚撅屁股集体下跪的举动,曾引发中国网友的吐槽;其实老女排体罚和训斥亦如家常便饭,而且这种鞭笞式教育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老女排球员施美莲批评道:“现在女排姑娘的生活条件好啊,很娇气,缺乏战斗力。我们那时候无论是训练中还是比赛中,大家都有百摧不垮、打不烂、永不服输的精神。”然而,时代不同了,这种简单纵向对比,对女排姑娘是不公平的。也许惠若琪(微博)、曾春蕾(微博)这批球员不如老女排更能吃苦,但或许要比前辈更活泼、可爱和真实了。

由于错误的选材标准导致一味追求高大化,现在的中国女排虽然网口高度傲人,但在基本功环节存在诸多不足,强攻力量弱、拦网意识差,一传、防守、串联等下三路功夫更是个大窟窿。日本女排还保留着打不死的“小强精神”,而中国球员普遍身材高大,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以至于比赛和训练强度一上去,就很容易受伤,这与意志品质的强弱无关。

中国体育几乎在所有集体项目都没有悠久光荣的传承,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冰球、棒球、曲棍球莫不如此,女排是唯一的例外——国人不允许这个“例外”也变成“例内”。舆论痛苦纠结于三大球的孱弱,难道是中国人只擅长在充斥个人算计的小球项目诞生一个个“球精”,80后、90后们被自我中心裹挟,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和信任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家赵瑜就对女排精神产生怀疑,那是在女排赢球举国鼓舞的第二天,他去医院看到就诊的病人排成长队焦急等待,不乏牵着毛驴、坐着拖拉机的农民。女排精神这颗“精神原子弹”并没能对老百姓健康状况有任何改变,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脱轨,于是他写出了那本饱受攻击的《强国梦》。

过分神化“女排精神”不符合当下实际情况,赢了就鼓吹“女排精神仍在”,输了就贬斥“女排精神涣散”,此类提法失之功利化和官僚化,反而是对郎家军的负担和伤害。前国青女排主教练林榆廷说得好:“不要误以为只有中国女排才有精神力量,放眼世界赛场,又有哪支强队不争强好胜呢?”

21世纪的今天还要翻出上世纪的一批女运动员给自己长志气,这本身就是没志气的体现。女排精神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背景,散发不可磨灭的万丈光辉。但新女排有新女排的前进轨迹,她们可以爱打扮,爱逛街,爱展示个性,不能再给年青一代装上道德枷锁。假如一支女排国家队还不如一个哈萨克斯坦长腿排球美女更能抢头条,那才是女排的悲哀。

所有人都务虚的大谈精神,谁还会务实的去找问题?或许,女排是中国人三大球唯一的精神家园,我们免不了有些患得患失、神经兮兮——扯着过去的大旗给现在摇旗壮胆。

大公体育特约评论员 杨华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volh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