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孙杨换教练 道德背叛还是挑战体制?

[摘要]天才大多桀骜、乖张的,便如孙杨,他身为体制之人,却向往体制外的自由,甚至他愿意为争取那样的自由付出名声、利益上的损失,如此境遇却也可叹。换教练后,最终为此负责的人也只能是孙杨自己。

【锐评】孙杨换教练 道德背叛还是挑战体制?

孙杨换教练,背叛还是挑战?

撰文:马跃

4月24日下午3点半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游泳系主任卢钢向外界宣读了孙杨最新动态:主管教练由朱志根换成了张亚东(微博),闹了一年多的孙杨朱志根“换教练”风波也终于告一段落。

这一声明甫一发布,舆论风暴再次向孙杨袭来。但这一次孙杨暂时还没有遭到之前“女友门”、“无证驾驶门”那样极其凶猛的舆情冲击,因为如今的朱孙师徒最终分手呈现于公众的信息仍缺乏完整——到底是孙抛弃了朱,还是朱遗弃了孙?这关乎大家的判断立场。

不过传统价值观的强大仍然显露无疑,目前对朱孙分手案更多的还是批判孙杨的态度占了主流,比如“孙杨忘恩负义”,破坏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德理念及体坛规则。

孙杨在为他自己以往的负面行为付出代价,当你的形象还处于负分状况下,怎么做都是错的。

乐于做道德批判的人已经够多了,本文仅试图在竞技层面解读一下孙杨换教练利弊。

首先,当运动员教练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继续勉强合作是不恰当的。不管之前的合作经历是如何成功,当前的合作效益是如何诱人,任何违背双方意愿的捆绑才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其次,传统的体育观念正在时代大势中经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往的正统方式是否合理、合乎当下形势,是否能被更合理合时的方式所取代?或者说,大家一直在抨击的体育圈的体制问题,为何真正在挑战体制的时候,你们又挥舞起捍卫传统的旗帜。

传统的体育领域,是师择徒;而现代体育的施行理念是徒择师。在如今的体育界,在职业化、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运动员可以选择雇佣教练和训练师,这一现象在非集体项目中更为明显,比如网球、拳击等,而集体运动中某些大牌明星也有雇佣训练团队的需求,比如詹姆斯、科比(微博)

中国如今的职业体育代表人物是李娜,当初她在炒掉外籍教练莫滕森的时候曾经这样解释:“这就好像是谈恋爱,双方不合适就分了呗。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

李娜无疑是成功的,她换教练的后果和效果也非常正面。2008年“单飞”后,托马斯成为李娜第一位专职教练,09赛季她就从第53位低谷反弹,法网16强、美网8强、澳网(微博)四强,不断刷新历史;2011年4月中李娜开始接受莫滕森指导,最终成就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大满贯单打冠军;2012年8月李娜开始与卡洛斯合作,并在今年拿下个人第二个大满贯女单冠军,个人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但问题是,对李娜有效的,对孙杨未必有效。没错,李娜已经站到体制之外,孙杨仍被体制之墙所隔,从孙杨想换教练,“闹”了这么久才如愿便可见一斑,并且张亚东是不是比朱志根对孙杨更有帮助,这些疑问都很难说。

天才大多桀骜、乖张的,便如孙杨,他身为体制之人,却向往体制外的自由,甚至他愿意为争取那样的自由付出名声、利益上的损失,如此境遇却也可叹。面对束缚,天才也更趋向于反抗,而非顺从。主动选择与被动分配,这不是特权与否的问题,而是个体权益是否被尊重。

至少现在孙杨在换教练的诉求上是成功了,你可以看作一次背叛,也可以当成一次挑战。背叛传统道德也罢,挑战体制枷锁也罢,孙杨只有一个,最终为他的行为负责的人也只能是他自己。

总之,仅仅从“不合即分”的角度看孙杨师徒分手,孙杨没什么可指责的,而分手的动机、目的,以及为了分手而“作”了什么,另当别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dafengho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