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四大逆流而动的误区 学巴萨未必就是正道

被穿透的防守体系

在运动战的9种进球方式中,对照2013年和2012年中超联赛的进球情况,“渗透配合”、“边路传中”和“向前直塞”一直是中超各队的进球最重要的方式,这三种方式的进球在所有进球总数中所占的比率均超过了10%。相比2012年,除了“边路传中”这种方式呈现某种下降趋势外,另外两种方式都呈上升趋势。

本报上期在谈及外援主导中超进攻时,曾列举过这样一组数据:在“向前直塞”这一运动战进球方式的104个进球中,66个球是由外援完成的;而完成最后一传的,超过70个是外援。这种穿透性的进球一是需要传球者有较好的视野,同时前插者又要有很好的跑位意识。外援的阅读比赛能力和技战术水平,帮助提升了这项数据。

但是,当中超联赛在这方面的数据呈上升之势时,欧冠(微博 专题) 联赛在这方面却呈明显下降之势。在《2012-13欧冠联赛技术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传统的‘向前直塞’方式所攻入的球呈继续下降之势。在2008-09赛季的欧冠中,这方面的进球数可占运动战进球的32%;但在刚刚过去的2012-13赛季,这方面的进球数(52个)只占运动战进球总数(293个)的18%。”

短短的四个赛季,通过“向前直塞”方式的进球比率就急剧下降,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各队越来越重视防守,除采用“收缩性的防守区域”的方式外,中场还设有“双屏障型中场球员(twin screening midfielders)”,以加强中后卫身前的防守厚度,而且也要求前锋丢球后就地反抢,以给中场防守更多地支持。由于防守的厚度和深度大大加强,想再通过渗透性传球直接穿透整条后防线,或是通过高球直接打到后卫身后,其难度也就大大加强了,进球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而中超联赛之所以由2012年的78个向前直塞进球增加到2013年的104个,固然与外援水平提高有很大关系,但反过来恰恰说明:中超各队的防守体系和组织出现了问题。譬如,中超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各队压上采用“造越位”战术,这种方式很奏效,对方很容易陷入越位陷阱,但只要成功一次,对于防守方就是致命的。今年中超联赛中104个向前直塞进球,超过70%都是在由守转攻、实施快速反击中出现的。这与中超各队目前所采用的防守战术有关。防守体系绝不仅仅只是后卫的事,前场球员丢球后的就地反抢、中场的拦截、后场的选位都至关重要。

靠边站?仍大有作为

其实,对于中国足球而言,这些年来的传统就是“两翼齐飞”。实际上,通过边路这一打法在当今现代足坛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欧冠为例,“边路传中”这种方式所取得的进球,过去三个赛季中在14种进球方式中排名第二;而刚刚结束的2012-13赛季中,虽然进球数比上一个赛季少了4个,但却成为14种进球方式中进球最多的一种!

卡马乔执教中国队期间一直在强调“决战在边路”,且希望国脚们利用好边路。但因为球队成绩不理想,卡马乔的战术要求被认为是“落后的”、“不像巴萨(官方微博 官网 数据) 那样的先进理念”。导致这种误解,恐怕是对于现代足球特别是欧洲足坛对于进球方式的划分尚没有了解。球员在边路拿球后,处理球的方式有很多选择,而中国球员在边路拿球后,只是习惯简单地传中,然后让中路包抄的队友去完成射门。

目前本土的边路球员有很多,甚至像郜林也被挤到了边路。这与外援占据“中轴线”不无关系,但这在客观上也打造出了不少优秀的边路球员。换而言之,这成为中国队可以利用的一笔财富。但是,很遗憾,在2013年中超中,通过“边路传中”进球的数量较2012赛季少了12个。由于“向前直塞”进球数量增加,没有必要再去走边路,自然也导致边路传中的进球数下降。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欧冠中,2011-12赛季在“倒三角(cutbacks)”方面的进球数(28个)较2010-11赛季的15个增加了几乎一倍,而在2012-13赛季中,进球数持续增加,达到了38个。早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技术报告》中,国际足联在进行技战术分析部分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现代的球员在带球到了靠近底线附近时,不再是高球传中进入禁区,而是更多地将球贴着地面回传,为后插上的球员传球。”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倒三角传球”。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走边路,绝不只是下底传中,欧冠联赛倒三角方式进球数的增加,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但是,中超联赛在这方面进球数少得可怜,在14种进球方式中,几乎是倒数。因而,对于中超各队而言,充分利用边路,丰富进攻手段,可以让球队的攻击力有很大的提升,也能很快见到成效。

围绕着运动战中的各种进球方式,还能展开很多分析,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深入下去。但是,一个整体的趋势是:整个中超联赛的运动战得分能力较差,导致了中国国家队的运动战能力较差。而国家队因为集中时间较短,不可能有像俱乐部那样的时间来对进攻进行反复演练和强化,只能在定位球方面下功夫,因而,中国国家队“进个球这么难”并不是球员不努力的问题,而是作为一国足球之本的中超联赛就也已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改善中国国家队运动战中得分能力差的情况,恐怕还是需要首先从中超着手。

学习巴萨未必是正道

当今中国足坛,“巴萨论”甚嚣尘上,似乎只有巴萨踢法才能挽救中国足球。颇为应景的是,在进球统计中,像“渗透配合”这一类进球由2012年的74个上升到了77个,而且在欧冠联赛中,这种方式的进球也是整体呈上升之势。

所谓的“渗透配合”,就是撞墙式二过一或三人以上之间的配合后,射门得分。这类进球前,一般都是短传配合后完成最后一击。这种踢法最为典型的代表,毫无疑问是巴塞罗那(官方微博 数据) 。但问题是,过去一个赛季的欧冠中,这方面的进球超过1/3都是由巴萨完成的,欧洲其他球队也有通过这种配合取得进球,像乌克兰顿涅茨克矿工1比1战平尤文图斯(官方微博 数据) 的进球,但这些球队并不认为自己是巴萨踢法。

在中超中,恒大通过这种方式的进球最多,尤其是三名南美外援加上其他中国本土球员,时常在对方门前打出漂亮的小配合,最终完成进球。但如果问里皮(微博):他所追求的是不是巴萨踢法,里皮或许会很不屑。原因在于:通过配合进行渗透,这本身就是足球“攻守矛盾”解决的需要。前面提到,因为现在的球队采用的“收缩性的防守区域”的防守方式,在空间很小的情况下,利用球员的个人技术,实施小范围内的配合完成射门,对球员的能力要求更高。而现在中国球员的个人技术是一种怎样的情况,恐怕无需多言。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学习巴萨,只能是一种误导。所以,中国队在东亚杯赛上表现尚可,但到亚预赛面对印尼时便原形毕露,其根源恐怕也在于此。

中超“重炮手”缺失

足球最基本的一对矛盾就是“攻与守”。当欧冠联赛中“向前直塞”方面的进球呈现下降之势时,与此相对应的是,“远射”的统计数据呈现缓慢上升之势。虽然总数方面,2012-13赛季的远射进球数只有49个,相比前两个赛季进球数增加得并不多,但却很好地阐释了欧洲足坛“攻守矛盾”的解决之道。

上文提到,欧洲各队更多地采用“收缩性的防守区域”的防守方式。作为进攻一方,实施快速反击就是抢占时间和空间,可防守一方采用收缩之后,留给进攻一方在对方后场三分之一区域内的空间就大大减少了。为了有效拉开对方的防线,采取远射也就成为其中的一种选择。因而,通过远射这种方式的进球也就会有所增加。

相比之下,中超联赛的远射从2012年的28个下降至2013年的24个,很重要一点恰恰就是由于“向前直塞”这种类型的进球数量猛增,因为各队的防守都是主动“压出来”,让对方进攻时有空间,远射的概率自然也就减少了。而且,分析视频可以发现:今年中超联赛的24个远射中,有16个是由外籍球员完成的,中国本土球员只占1/3,包括武磊(微博 数据)(2球)、黄博文、刘建业(微博)曲波、吕文君(微博)、张辛昕(微博 数据)等,而距离最远的,则出现在第8轮上海申花队主场3比3平武汉卓尔队的比赛中,武汉队的李行(微博)过中场后一脚长距离吊射成功。当然,与2012年中超联赛第20轮北京国安队主场对大连实德(微博)的比赛,徐亮 在尚未过半场的情况下吊射破门那球相比还不算远。

问题是,恰恰是由于中国本土远射能力急剧下滑,没有“重炮手”,因而在参加国际比赛时,尤其是国家队层面,面对僵局时迟迟没有有效的办法撕开对方防线。最典型的就是国家队对阵印尼队的两场亚洲杯预选赛,都是只进一球。这个问题的根源,恐怕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中超联赛。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lukeguo]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