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育》副主编谈马琳:上得殿堂 下得厨房

在北大邱德拔体育馆,马琳(微博)和王励勤(微博)正绕着球台打表演赛,由于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刘国梁(微博 博客)决定加入奖惩措施,没接到球的人要钻球台。接着马琳打飞了球,老老实实地从球台下钻了过去。从当年的仰望球馆上空 “Beijing2008” 的大字,到现在近距离接触地面,马琳对这座体育馆,可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当年他是这里的王,如今他仍是这个场馆里获得掌声和尖叫最多的人,这就是马琳的魅力。

“看我这身材,以后比较适合当厨子。”在和北大学生们交流时,马琳这样调侃着自己。这句话勾起白岩松(微博)的回忆,“我记得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我曾经在地铁站碰到马琳,他拎着刚在超市买的食品,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准备回公寓给参赛队员做饭。”“那时候我是很高兴的,不管干什么,能跟队伍在一起就行。”

奥运会之于马琳,除了2008年夺冠那一刻的美妙,其实都是不美好的回忆。2000年落选的痛彻心扉、2004年提早败北的打击、2012年身份转换的落差,甚至2008年也不美好,那是马琳一直无法入睡的十几天,他说那是他经历过的最紧张、最害怕的比赛。但马琳依然热爱奥运会,哪怕换一个角色,也想参与其中。

2013年巴黎世锦赛,马琳在赛前宣布,这将是他最后一届世锦赛,从此之后将不再出战国际比赛。在这之前就听说马琳会在全运会后退役,看看时间,大概就跑不出今年了。让我意外的是,马琳居然选择世锦赛作为国争战的终点,1999年,还是个孩子的马琳进入了世锦赛决赛,一举成名天下知;2013年,他选择将自己国际大赛的身影,定格在世锦赛。这是善始善终,还是不想屈服?无论是哪个,世锦赛都是他的一个执念。

马琳也会老

我在2010年的时候重新开始看球,虽然有几年没看,赛场上仍然是熟面孔居多。那时候萨姆索诺夫、施拉格、格林卡,甚至塞弗、普利莫拉茨、佩尔森都还经常在大家的视线里进进出出。“老佩、老萨、老普都还在打着呢,马琳和大力还年轻!”那时在看球之余,我会顺便写一点观感。其中这样写过马琳,“他仍然是全中国队台前技术最全面、最惊喜、最老辣、手感最好,一旦打出来最让对面窝火的存在。对大多数人他仍然只用前台的吹拉弹唱各种小花招就能让对手疲于奔命。”我经常会在看马琳比赛的时候为他“配音”,“嗨!算了这球回得离我算的稍微差了点;大爷我比你会打球一百倍;恩不对,大爷我会比你打球一万倍。”

坦白地说,当我发现马琳的移动能力和杀伤力有所退化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马琳那从不枯竭的精力正在开始离他而去,而是“这老油条在节省自己的精力,留着在大赛上用呢。”球迷通常会对马琳的超常能力很适应,他每每侧身之后都能神速移动,扑到自己的正手回击对手;他有连续在前台围、带、封、贴的超常反应神经;他还有精绝的前三板,和之后的细密套路;起码说,在从1999到2009这十年间,任何一个经常看球的球迷,都对这些本来足以令人惊艳的技巧觉得习以为常:“他是马琳嘛,应该的。”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在或多或少地拿马琳的样子去比其他直板选手。在我心里有了个标杆,一个直板选手,就应该有卓越的移动能力,有一锤定音的正手,有可以随意“批发订购”的前三板技巧,还要富有韧性,能在最困难的时候从泥沼里厮打到最后直到赢得比赛。就像曾经有一段时间里,相当多的篮球迷心目中的中锋形象,都是身材魁梧,运动能力和吨位一样卓越,在内线翻江倒海摧枯拉朽般夷平所有对手,唯独在罚球线上却屡屡吃瘪——活脱脱的就是奥尼尔(微博)——哪怕奥尼尔并不是典型的中锋,就像马琳也并不是直板反胶的完美模式。

所以,当我站在那时候的立场上,发现2010年的马琳因为年龄、精力、器材和运动能力的限制,距离我脑海里那个完美形象有偏离的时候,我多少有点沮丧,时间开始从马琳身上拿走一些东西了。

马琳也会离开

细想33岁的马琳已经征战了多久。以直板单面为主打法的运动员,并不以运动寿命见长,刘国梁26岁时已经退役,江嘉良25岁离开乒坛;以反胶打法来说,郭跃华27岁退役,郗恩庭27岁退役。33岁退役的金择洙已经是罕见的“高寿”。而马琳在高手林立,几乎每隔两年就有一波如狼似虎的少年人闪亮登场的中国队,坚持到了33岁。

马琳经历过21分、11分、大球、无遮挡、无机胶水等等一系列规则变化;马琳经历过无数次的技术修改,到了快进国家队了才在球板反面贴上反胶;他也经历过无数次的队内选拔,自嘲说我就是pk大的;他经历过很多足以彻底打垮一个运动员的变故,但是这些年过来了,他仍然在那里,习惯性地优秀着。

现在,我终于开始接受马琳真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移动和杀伤;不能再如当年上蹿下跳的少年那样每集训一次都会穿坏鞋袜;他和他的老对手王励勤也已经许多年没有在决赛见过面。我开始面对这个现实,马琳战胜过无数的曲折,也到达过无数次的顶峰,终究还是要离开这个赛场,就像他当初注定就属于这个项目一样。

马琳也会想念

球迷最爱马琳什么?

或许不是他的成绩,纵然他有四次世界杯冠军,北京奥运会男单冠军,外加大大小小的世界冠军头衔18个。

或许也不是他和中国队对乒坛的漫长“统治”,在马琳的生涯中,他经历了2002年团体赛输给比利时,经历过丢掉2003年巴黎世锦赛男单冠军,直到后来帮助中国队重新恢复成为这个项目里最不可撼动的力量。他和王励勤一起长久地霸占各种大小比赛的决赛,将作为对手的欧洲军团压缩到几乎只剩下波尔(微博)一个人。

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马琳最让我喜欢的,也是最终会留给我的,是很多的回忆。在21世纪的头十年,每个经常看乒乓球的人,记忆中都会有一个位置,留给那个熟悉的身影:他会在发球之前用球板扇风;他习惯在接发球之前做很多细碎的小动作;他让每个观众都熟悉高抛、低抛发球动作的每一个细节,更熟悉他的精绝手感,智慧,坚韧,和从不轻易放弃的风格,熟悉他胜利的振臂一呼,也能想起他失败的时候低头默然不语的样子。

回忆起来,那段时间我见证了一个时代最伟大的选手之一的运动生涯,而他也陪伴我度过了那段时光里,属于乒乓球的岁月。

乒乓球这个项目,是属于未来的,是张继科(微博)、马龙(微博)、许昕(微博)和一群年轻人的,也是日本、德国、韩国甚至葡萄牙俄罗斯们的。

但马琳是独一无二的,在离开后,他也许会想念乒乓球,而我会长久地想念马琳。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luningwa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