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时间从辽宁变换到天津 四年之后如何期待

随着十二运的圣火缓缓熄灭,全运会的时间表也开始从“辽宁时间”变换到“天津时刻”。2017年,四年之后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将会以怎么样的一种姿态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值得每一个天津人去期待、去思考。显然,辽宁在承办十二运过程中的经验是最直接的借鉴。这届高举节俭大旗的全运会,在场馆建设、比赛运行、开闭幕式表演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了和过往几届全运会截然不同的态势。历时13天的全运会,正在用它的点点滴滴“告诉”天津,四年之后的精彩该如何去期待。

场馆建设 预防“白象”诞生

“白象”现象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在英文中,“白象”一词指的就是价值或效用所需费用庞大而不成比例者,或虽然不需要但难于处理之物品。目前,我国各地为包括全运会在内的大型赛会修建的 “白象”体育设施并不少见。在广州,位于番禺区的亚运城综合体育馆距离市中心30公里,缺乏配套,难以再利用;在佛山,2006年建成的世纪莲体育中心建成以来只是零星地承接过国际足球赛,如今场馆门可罗雀;北京奥运会时修建的顺义水上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沙滩排球馆、老山自行车馆等一些场馆目前都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在国外,“白象”现象同样令人挠头,雅典奥运会修建的大部分场馆如今都处于荒废状态,希腊整体经济形势的严峻让“奥运遗产”成为沉重的负担;伦敦奥运会虽然大范围地使用临时场馆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地处偏僻的奥运村还是在奥运会后迅速陷入萧条。如何尽可能地防止“白象”现象的产生成为每一届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组织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高举节俭大旗的辽宁全运在尽量减少新建场馆之余,也在场馆的赛后利用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在对马术场馆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了马术场地平时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出了未来依托马术俱乐部进行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尽管本届全运会的很多场馆都地处偏远,给记者采访和观众观赛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这些场馆大多数位于体育局训练基地或大学里,全运会之后就将成为体育局的训练基地或是大学的体育场馆,似乎并不用担心赛后利用的问题;全运会的主会场奥体中心体育场也将在全运会后成为举办比赛、演出和市民健身的主要场所,周围商圈、配套设施也比较发达,弃之不用的尴尬似乎不会发生。虽然赛后利用的真正效果需要全运会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体现,但至少在赛后利用的设想上,辽宁已经有所规划。

比赛运行 还需更接地气

按理说,作为四年一届的全国盛会,汇集了中国体育全部精英的全运会应该引发观众的观赛热潮,一票难求的现象将成为全运会的主旋律。但辽宁全运的赛场边上呈现出的景象却和人们的想象有着较大的差距。尽管组委会早早宣布,票务工作一片红火,游泳、篮球等热门项目的门票也早已销售一空,但实际上,大多数全运场内却看不到多少真正买票入场的观众。像全运青年足球预赛、七人制橄榄球、射箭等冷门项目甚至达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冷冷清清的观众席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备感落寞。即便是有些看似火爆的比赛,观众席上坐着的也基本上不是真正的观众。比如柔道馆和击剑馆,决赛时几乎满员,但仔细辨认便会发现,三分之二以上的观众都是各代表团组织的拉拉队和当地组织的观众,天津女花和江苏女花的团体决赛刚刚开始,刚才还热闹非凡的体育馆却一下子陷入了沉静,大批观众集体退场。经了解才知道,这些观众都是被组织来为上一场比赛——辽宁男佩团体决赛加油的,没有辽宁队的比赛他们当然也就没“义务”在继续当观众了。

十二运赛场的“冷清”虽然和像郭晶晶、李娜、刘翔( 微博 官网 博客)这样的人气偶像缺阵,比赛场馆大多地处偏远,交通成本过高有关,但显然,办赛者在吸引观众、填补空白上的力度不足、形式单一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全运会一直以运动员为中心,“尽可能减少干扰”成为了办赛的首要宗旨,观众多寡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甚至出现了“射击比赛不买票”、“关门比赛”的怪现象。观看比赛安检过于繁琐、限制过多、始终无法和运动员近距离的接触、互动,缺乏对比赛项目的推广和认知,自然无法引起观众观赛的热情。与之相应的,国外在举办大赛时却更加注重观众体验的环节,在刚刚结束的莫斯科田径世锦赛中,赛场外面就是临时架设的迷你跑道和跨栏,大人和孩子尽可以上去较量一番;各个赞助商也各自搭建展台,竭尽所能招揽观众;每天也会有不同的田径冠军到场外与观众们互动……观众更像是整个赛事的参与者,每一次大赛都会成为全民的狂欢,大家的热情自然高涨。

开闭幕式 节俭也需创意

作为一届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核心组成,开闭幕式是每一届运动会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节俭办会的精神,本届全运会的开闭幕式可以说是将“极简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开幕式从晚上改为下午,取消灯光、烟火、LED大屏,将文艺演出改为健身表演,不聘请任何明星,甚至连演出的服装、道具都是现成的。闭幕式更是进一步被简化,除了30分钟的必要仪式之外,只剩下了不到20分钟的健身展示。这样的安排确实节省了大笔的资金,开闭幕式的整体预算居然只有区区900万,除去几千人的演出团队集训期间的盒饭开销,其他方面的开支被压缩到了极致。

如此一届回归自然的全运会开幕式也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很多人认为,这才是让体育回归民众,让全运回归全民健身的体现,开闭幕式上健身展示也让人体会到了另类的震撼,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全运会毕竟是四年一届的盛会,即便是节俭办会也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压缩开支并不等于压缩创意,开幕式上大杂烩式的演出缺乏足够的诚意和一定的编排,健身项目展示的背后也缺乏故事和文化的支撑,无法体现东道主辽宁的风采。甚至,一些尖酸的网友将本届全运会的开幕式比喻为“刘老根大舞台汇演”。

的确,作为全运会的重头戏,开幕式上做广播体操的安排显得过于简单,难以吸引眼球,“人肉背景板”的变化也过于单调,远远无法和朝鲜的“阿里郎”相比。其实,一个成功的开幕式并不一定需要高科技的支撑,足够的创意,具有代入感的故事才是成功的精髓,巴塞罗那(官方微博 数据) 游泳世锦赛的开幕式,用一个小男孩入水,在水中逐渐变成男人,最终以一位老人的形象出水的设计,看不出需要多大的花费,却足以打动人心。

媒体运行 专业赢得口碑

刚刚卸任的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说过,“一届成功的奥运会离不开媒体”。任何一届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都需要媒体的宣传,媒体运行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整个运动会的成功与否。本届全运会,辽宁方面在媒体运行上虽然体现出了足够的热情,志愿者也总是笑脸相迎,很多细节和服务上也都做得比较到位,但硬件条件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的缺乏,还是引起了很多媒体的不满。

本届全运会的多数场馆地区偏远,往返媒体村和各场馆几乎都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但组委会最开始安排的班车数量却少得可怜,返程班车在比赛结束后半个小时就要发车,完全没有考虑记者的采访要求,引来一片斥责。尽管几天之后,组委会就增加了班次,但影响已经无可挽回。全运会的主新闻中心不和任何场馆毗邻,也没有媒体班车枢纽,从而彻底变成了摆设,偌大的新闻中心除了几家电视台搭建的演播室外,几乎少有记者问津。不到晚上七点,主新闻中心的志愿者居然集体下班回家,只留下几位记者在空荡荡的工作间继续工作,实在让人想不通。多数比赛场馆没有设立媒体安检通道,记者进入比赛场居然要和其他观众一起接受安检,安检的严格程度还超过了奥运会……第一天射击比赛,众多奔赴赛场紧盯全运首金的记者被观众堵在门外,几乎错过比赛。此外,比赛场馆网络千奇百怪,主新闻中心没有传输设备,跳水比赛未设置混采区,并非所有田径冠军都参加发布会,直到闭幕前两天媒体班车还会迷路……这样的“低级失误”更是让全运会的媒体运行处处透着业余。其实,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一套成熟的办赛标准,无论是竞赛组织还是媒体运行,完全都有章可循,足以避免这种业余的事情发生。记者 滕达(新报沈阳电)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责任编辑:luningwa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