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再发飙辩护声寥寥无几 为何屡教不改?

[导读]李娜的个性一向张扬,中国球迷也很喜欢这样的娜姐,但这次在网络上可以看到,网友和球迷并非像以前那样一片支持之声。难怪,李娜这次发飙,替她辩护的声音寥寥。

北京时间前晚,法网第二轮,李娜不敌世界排名第67位的美国选手马泰克。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李娜面对记者的“失利后能否对中国球迷说些什么?”的问题,爆出了“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惊人之语,一时引起网络热议。

新华社昨日撰文称:“从发布会实录看,李娜整个过程情绪有些激动……对外国媒体的问题态度稍好,对国内媒体的提问则愈加不耐烦,直到最后接近失控。”李娜的个性一向张扬,中国球迷也很喜欢这样的娜姐,但这次在网络上可以看到,网友和球迷并非像以前那样一片支持之声。

为什么说娜姐这次“有点过”

为什么这次发飙,没有赢得一片叫好?

李娜很幸运,她此前无数次的口无遮拦,都被各种手段化解成各种各样的解读。

比赛时,她多次骂老公姜山,幸亏姜山每次挨骂都用沉默展开危机公关,让老婆的无礼转换成老公对老婆的理解和怜爱,最终变成一个特别励志的故事: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总有一个忍辱负重的男人;李娜还炮轰过网球管理中心的领导,那是北京奥运前,她直言奥运会对国家重要,而她作为职业选手更在乎大满贯。幸亏在当时,中国体育已对奥运战略展开反思,对职业体育开始探索。要是倒退10年,李娜的这番言论遭封杀是必然的; 李娜也多次斥责过现场的观众,甚至用起了英语“shut up(闭嘴)”让不懂规矩的中国观众停止喧哗。幸亏,媒体和舆论总是站出来替她解围,并教导中国观众如何提高修养,如何文明观赛。

就这样,李娜每次骂人都有理由让她化险为夷,久而久之,李娜骂人成了习惯,各方人士挨李娜骂似乎也成了习惯。没有人再把她的骂人太当回事。唯独这次法网,李娜的发飙在网络上、舆论间,似乎激起了众怒。原因很简单,李娜的情绪表达,超出了外界容忍的底线,“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这不是李娜输球后习惯性的话中带刺,而是带有挑衅的口吻。问题是,之前无人对她挑衅。难怪,李娜这次发飙,替她辩护的声音寥寥。

为什么对国内外媒体两种态度?

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李娜对待国外媒体,态度相对更友善一些。

2012年深圳联合会杯,中国球迷去看她的训练,她提出要拉隔离带,拒绝中国球迷观看训练。她还向组委会投诉,说中国球迷打扰了她。许多球迷抱怨说,连费德勒都不会这样对待球迷。还有一次,在中国组织球迷和媒体见面会,凡是中国记者和球迷的提问,她一般不予作答,而是直接说“下一个”。但是,外国媒体问同样的问题,她倒是能耐下性子来回答。

对此李娜也承认,她解释说: “其实我也知道好多人说我为什么对待国外媒体态度好一些,因为国外媒体问的问题只是说你今天这场比赛怎么样,国内更多八卦于比赛以外的事情。”

事实并非如此。2010年澳网(微博)大赛期间,国外记者就问李娜的文身和她与姜山的夫妻关系,面对这些绝对八卦的问题,李娜欣然面对,逐一作答。也许,李娜善待国外媒体、对国内媒体缺乏好感,缘于她对国内媒体的不信任感,她曾说:“我与媒体之间缺乏信任感,我不知道自己该信什么话,不该信什么话。”

娜姐向媒体发飙,更多出现在失利后。其实,李娜完全不必担心,随着奥运战略、金牌战略逐渐被国人看淡,大部门国内媒体,早已看透了输赢。就像去年澳网决赛她三次跌倒三次坚持比赛,这种精神赢得了所有国内媒体的赞许。

为什么国外职业明星,懂得善待观众和媒体?

同样是面对某些不懂礼仪的中国观众,同样是面对某些记者“刁钻”的提问,看看莎娃和费德勒是如何应对的。

去年中网,李娜与莎拉波娃的高人气对决,吸引了近万人前来观赛。比赛中一些球迷大呼大叫的不文明行为,惹怒了李娜,她要么摊开双臂大声说着什么,要么走下场,向主裁抱怨现场观众的喊声干扰比赛。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李娜对记者调侃说:“幸好你们没当职业球员,我要好一点,起码我坚持打完了全场比赛。” 莎拉波娃却表示,自己早已习惯这样的场面,“球迷的举动不会对我有太多影响,我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比赛之上,在对手的主场打比赛,我能理解球迷的一些行为。”

2010年的澳网,与费德勒同在四分之一半区的6号种子俄罗斯的达维登科状态甚佳。这个俄罗斯人曾连续两次击败费德勒。有俄罗斯记者问费德勒遭遇达维登科时会不会感到“畏惧(scare)”,费天王报以一笑,回答道:“scare可不是什么好词,我不喜欢这个词。不,我不畏惧他,我不畏惧任何人。”俄罗斯记者不依不饶的追问:“那么是害怕(fear)?”费天王笑着说:“不,我也不害怕他。我只是尊重他,我期待和他的比赛。”

一个职业球员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观众、对媒体负责。商业化的网球赛事其实是个产业链,球员比赛是市场供给方,球迷是市场需求方,媒体是连接这种供求关系的渠道。一个真正职业化的球员应该懂得尊重这一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哪怕其中有不完善的地方。

为何李娜“屡教不改”

伦敦奥运会后,帮助海宁拿到七座大满贯奖杯的阿根廷人卡洛斯成为了李娜的教练,虽然两人之前并无太多接触,但卡洛斯上任没多久就指出了李娜的不足之处——在场上的情绪管理是其需着重提高的地方,但对于李娜来说,场下的情绪管理也同样重要。

李娜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火爆,那就是童年时代父亲的去世,让她变成了刺猬,身上有刺不是为了攻击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人们非常理解她。但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拥有一段难以释怀的过往,不能拿它当做发泄和伤害别人的借口。

另一方面,我们球迷、媒体恐怕也有责任。当只有一个李娜代表中国走在网球职业化的最高端时,我们总认为李娜在职业赛场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中国网球职业化能否取得新突破的标志。这让李娜一旦面对国内媒体就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也就是说,国人对于李娜的期望,不仅是一个成功转型为职业球员的明星,更是破除体制的探路者。问题是,李娜只想做个职业球员。国人的期待与李娜的自我定位并不对等,这就形成了李娜一次次发飙,表达自己的不堪重负。国人则一次次容忍她的每一次发飙,以图继续保持对她无限的期待。直到这次,双方谁都难以忍受。

李娜语录:输赢都呛人

2011年澳网女单决赛

李娜1:3不敌比利时选手克里斯特尔斯

在第三盘比赛的过程中,李娜跟裁判抱怨:“别让中国观众教我怎么打网球!”原因是比赛过程中有很多观众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干扰到了正在专注比赛的李娜。

2012年联合会杯

赛前新闻发布会时,一名记者提问李娜有关球迷干扰她训练的问题,李娜当即就表示,“如果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关于比赛的,那么咱们能不能只问关于比赛的问题?”随后,又有记者问李娜,对参加职业网球比赛和代表国家队参加联合会杯比赛有何不同感受,李娜的回答是,“你不要挖坑让我往里面跳”。李娜还说:“中国人太多了,每个人吐一口口水,我就被淹了”。

2012年法网

李娜1:2不敌哈萨克斯坦选手舍夫多娃

赛后谈到本次法网的成绩,李娜的回答中明显带着一些不友好的语气:“我只是输掉了一场比赛而已,我今年的土场表现已经很好了。你们不要总是给比赛赋予特殊的意义,其实都只是比赛而已,就像打球只是我的工作,写稿是你们的工作一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单半决赛

李娜0:2不敌俄罗斯选手萨芬娜

正当李娜集中精神准备一击致命的时候,看台上的一些观众也因为心情激动而大声呐喊起来,突如其来的喊声干扰了李娜,那记扣杀出界,李娜反而被萨芬娜破发。打完这一分后,又气又恼的李娜冲着看台用英语怒吼了一声“shut up(闭嘴)”以示不满。

2012年中网女单第二轮

李娜2:0俄罗斯选手佩特洛娃

赛后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李娜,她对教练席大喊而卡洛斯以手势对她示意,是否意味着卡洛斯在平衡教练团队中起到主要作用。这个问题稍显牵强,但李娜的反应竟然是对记者的提问鼓倒掌:“我觉得您“诠释”得太完美了,我从来没有对团队说什么……不知道您怎么会理解到……我回去必须给卡洛斯说一下看他是否有同样的感受。”李娜下一轮的对手是彭帅,当有记者请她展望一下比赛时,李娜又反问道:“两个人在场上打能怎么样啊?你们想写什么样的报道?”

本报记者 丁潇雅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