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球缝制助推农民收入 体育用品家庭作坊成堆

[导读]虽然不知道垒球比赛怎么打、几个人参与,但60岁的刘国芬每天都能缝制150个垒球。她负责做垒球的第一道工序,已经做了5年。

新华社石家庄4月29日体育专电(记者曹国厂)虽然不知道垒球比赛怎么打、几个人参与,但60岁的刘国芬每天都能缝制150个垒球。她负责做垒球的第一道工序,已经做了5年。

刘国芬是河北省定州市西坂村农民。“缝一个球儿一毛五分钱,你看我就坐在家里就能缝,洗衣服、做饭啥也不耽误,一天大概能缝150个,一个月能赚六七百块钱。”刘国芬说,“家里地少,种地也没力气啦,外出打工更不可能,要是没这个活儿,也只能是闲着。”

西坂村是定州市第二大村,全村8750多口人,耕地约4300亩。2002年,曾经从军4年、在村里做了12年体育器材生意、又在北京干了10年建筑工程的朱立军当选为西坂村村支部书记。

“西坂村是历史上有名的乱村,宗派相争、家族互斗、村两委班子多年瘫痪,市委还曾专门派工作组驻村解决问题。”朱立军说,他接手后一摸家底,村集体欠外债数百万元。

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村“两委”班子面对村里当时的状况,决定利用区位优势谋发展。西坂村附近有一家焦化厂和长安客车厂,村里借助沙荒地政策,引进配套企业,不仅实现了年轻劳力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增加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136元,西坂村还清了欠账,壮大了集体经济。

考虑到村里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生产单双杠、篮球架、哑铃等体育器材的传统这一实际,西坂村“两委”班子鼓励本村村民本地创业。目前,全村资产上千万元的体育用品企业十多家,从业人员上千人,村里70%的农户都有自己的体育用品家庭作坊。其中既包括刘国芬这样的缝制垒球“老手”,也有77岁的缝制垒球“新手”,还有像村民张国平一样专门负责将原料分发到各家各户、回收成品的“经纪人”等。

如果不是听介绍,难以想象如今这个初步建成的占地面积800多亩、由联排别墅、多层楼房、高层楼房组成的西坂村新村脚下,原来曾是一片沙荒地。

西坂村一些村干部和村民表示,虽然人均不到半亩地,但农业收入、务工工资性收入、创业经营性收入等加在一起,他们有信心到2020年能够实现人均“翻一番”的梦想,实现小康目标。(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olfzhang]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