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全运会巴特尔披三队战袍 媒体:合理吗?

本报记者 姚勤毅

全运会男篮预赛第一阶段前天收官。比赛期间,CBA联赛新疆队的老将巴特尔(微博),继前两届全运会分别代表北京、山东出战后,本届又披上了东道主辽宁队的队服。

巴特尔的“东成西就”实际上是本次全运会男篮比赛“球员流动”现象的一个缩影。只是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的背后,却有一丝淡淡的无奈。

几家欢喜几家愁

几天前在全运会男篮预赛浏阳赛区采访时,有位同行对我说:“在全运会的赛场上,千万别问英雄出处!”

的确,东道主辽宁重金引进了巴特尔,北京以户口等待遇吸收了奥神队的一批国字号球员,八一引进了钟诚(微博)(吉林),江苏引进了孙喆(东莞),山东召回了张兆旭(微博),新疆挖来了郑准(佛山)。

“球员流动”,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有一支CBA球队的湖北,以东莞新世纪为班底组建了一支像模像样的队伍;上赛季CBA与冠军广东队打得难解难分的新疆,却因巴特尔、孟铎(微博)、唐正东(微博)、张庆鹏(微博)等接近半数的主力出走,闹起了人荒;又如上海队,除了李根、罗旭东等旧将归队,只有刘子秋(微博)一名引援,却失去了主力中锋张兆旭,内线成了“软肋”。

抢人就要快准狠

“球员流动”源于全运会的两种球员运作方式。一方面是体育系统采用的“全运策略”:如这名球员当初转会到其他CBA球队,在合同中会注明“全运会”条款,要求其必须代表母队参加全运会。此次全运会回归上海的李根和出走山东的张兆旭就是代表。

另一方面,在于各个地方都有资格 “抢人”。有实力的球员一旦恢复“自由身”,立刻进入各省市的“瞄准镜”。地方体育局早早与球员接触并谈判,一旦遇到竞争者,就比谁砸钱多、谁出手快。有的省市更利用规则和经济杠杆,运作整支球队参加比赛。有媒体爆出,巴特尔此次代表辽宁,是两地体育局从上一届全运会后就开始运作的交易,辽宁方面为此付出高达七位数的费用。

人才培养应反思

据某圈内人士透露,下届全运会的注册工作将在明年开始,但如今“抢人”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地方体育局在今年全运会一打完就开始接触“中意”球员。

这位人士坦言,“抢人”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对全运会金牌战略的调整。“本届全运会篮球冠军队将获得3枚金牌、亚军2枚金牌、季军1枚金牌。这样算起来,男、女成年组和男、女青年组一共产生24枚金牌,金牌数量仅次于游泳和田径,与足球、排球并列第三位。”

对各省市体育局而言,全运会就像是四年一次的大考。大投入“抢人”多少有其合理性,但也很难让人完全认同。举办全运会的初衷,是真实地展现各地方省市的运动水平,虽然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但最后球队强弱就看谁“抢人”的功夫好、投入大,而完全忽视了人才的培养,这是否值得组织者反思一下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anqiao]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