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馆长”苏家椿 巧手编织羽球幸福生活

苏家椿,北京惠新东桥附近某球馆的馆长。说是馆长,但球馆不是他的,而是朋友出于信任,将球馆的选址、装修、日常维护、经营等统统交由他负责管理。这里成了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来这儿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喜欢羽毛球,羽毛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幸福和快乐。”苏家椿说。每一个来这里打球的人都会和这位慈祥而热心的负责人打招呼,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不擅张扬、细心而幽默的人,还有着无比精彩的羽毛球故事。

着迷:专利球拍编织工具

说起苏家椿和羽毛球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一套羽毛球球拍编织工具。这套工具包括撑拍器、紧弦器、编弦锥、拍弦夹和备用护弦套。在高端穿线机流行的时代,这样一套工具显得落伍。可在1993年,当苏家椿做出这套工具并成功申请专利的时候,在羽毛球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上世纪80年代,穿线机还没有进入中国,给球拍穿线先要用一个撑拍器把拍框固定住,然后再穿线。虽然很多人会自制撑拍器,但受到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制约,坚固性和实用性都不强。当时苏家椿在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凭借专业方面的优势,他用铝合金为材质,制作了一端可以自由旋转,另一端可以伸缩的撑拍器。这在当时是件稀罕物,无论到哪儿,打球的朋友都会争相借用。

1986年汤姆斯杯赛结束后,苏家椿的单位邀请冠军成员杨阳(微博博客)、熊国宝来打了一单一双两场表演赛。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开放的那段时间,请这样天王级的人物来表演也不讲究支付报酬。表演结束时,接待人员询问两位世界冠军需要什么,杨阳知道研究所在制造方面的优势,就要求给他做两个高质量的撑拍器。刚好此时,担任比赛裁判工作的苏家椿包里带着一个自制的撑拍器。杨阳看罢,赞不绝口。随后,苏家椿在朋友的支持下,赶制了两个撑拍器送给了这两位国家英雄。

渐渐地,苏家椿制作的撑拍器名头越来越大,找他要“货”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朋友建议他多做一些卖,可当时他并不觉得这能有多大的市场。1993年,一个在国家专利局工作的朋友建议他为这套工具申请专利,并帮他进行了申请。专利很快批了下来,而且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没多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栏目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主动找到苏家椿,就这项专利对他进行了专访。为此,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还特意录制了一个宣传片,介绍苏家椿和他这套工具的使用方法。苏家椿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那是他第一次上电视,由于紧张,他还在录制过程中不止一次说错了话。

宣传片在央视播出后,全国各地找苏家椿买工具的信如雪片般飞来,他这才决定联系工厂制作工具。外包装上,苏家椿想用极具中国特色的锦盒,就辗转找到了一个残疾人工厂制作。盒子里装撑拍器、紧弦器等工具的内衬要用泡沫制作,经过多方打听,苏家椿在北京郊区找到一家,可这家工厂的模具制作是在河北省河间县,生产却在北京通县。当时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苏家椿就在每周这仅有的一天时间里奔波于3个地点之间。为了省钱,有一次他从德胜门骑自行车到通县,遇上下雨,淋得全身湿透。至于工具的部件生产,苏家椿又找了另外的工厂。等到各部件生产出来后,苏家椿把它们都拿回家,自己用手工一个个地组装起来。他说,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当时苏家椿做这一切,所有的费用都必须自己承担。好在一家人都是羽毛球迷,都全力支持他去做。

1994年,苏家椿制作的羽毛球拍编织工具第一期产品问世了,当时只在王府井的利生体育用商店品、燕莎和大学生体育馆有卖的。一套工具标价180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正当苏家椿对自己的产品是否能卖出去而担心时,没过几天,这3个销售点的负责人就催他:“没货了,赶快送货来!”

那一年,世界冠军董炯在国外比赛时,有人送了他一个日本产的拍弦夹,可以在穿线的过程中固定拍线。有人找到苏家椿,问他能不能做出这样的东西。苏家椿把拍弦夹带回家研究了一天,肯定地回答:“能!”1995年,这套编织工具的二期产品生产出来了。增加了拍弦夹后,它的使用价值又提高了。

苏家椿印象中,当时上至北京队,下至羽毛球爱好者,几乎人手一套编织器。直到现在,不少老球迷还对这套工具津津乐道。2001年,作为中国支持卡塔尔办2006年亚运会的准备组成员,他在多哈待了8个月。能够入选,也是因为他的那套专利羽毛球拍编织工具。

随着更为先进的穿线机进入中国,苏家椿这套工具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在当年,它对羽毛球拍穿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苏家椿心里,这套工具是值得一生收藏的宝贝,也是心中一段珍贵的记忆。

幸福:带队、当裁判、运营球馆

苏家椿接触羽毛球纯属偶然。上世纪70年代初,他被分配到位于京郊密云的工厂做学徒。每天除了工作,晚饭后,他都会和同事们活动一下。打篮球、踢足球,对抗性太过激烈,苏家椿受过伤,对这些不太感兴趣。刚好有几个同事喜欢打羽毛球,苏家椿觉得,这项目没有身体接触,隔网而立,很文明,就它了!于是他毅然投入到羽毛球运动中。为此,他还狠了狠心,买了一支3元钱的木质球拍。

1978年,苏家椿调回位于北京市内的机械自动化研究所。单位礼堂里有个简易的羽毛球场,当时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羽毛球场地,痴迷羽毛球的苏家椿这下子如鱼得水了。看到他那么喜欢羽毛球,单位干脆把羽毛球队交由他负责。此后,机械自动化研究所延续了之前的强队优势,在所有比赛中,从未掉出过前三。

随着对羽毛球钻研的逐渐深入,苏家椿意识到,精通比赛规则有助于促进竞技成绩的提高。于是在1982年,他考取了羽毛球国家二级裁判员资格证书。但由于工作原因和英语口语的局限,一直没能继续晋级,这成为他最大的遗憾。即便如此,苏家椿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裁判梦想,只要有人邀请,他都会爽快地答应去做裁判,在一次次的实战中提高自己的裁判能力。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向北京裁判界的老师、前辈们请教一二。他说,就是很享受其中的过程。

苏家椿全家都是羽毛球爱好者。他和妻子相识在北京市职工运动会的羽毛球场上,他的女儿苏楠更是从小在球场上泡大的。女儿小时候,苏家椿晚上要带单位球队训练,就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到球馆,坐在场边看打球。女儿上小学后,放学就到苏家椿单位的球馆里做作业。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女儿也走上了裁判道路。如今,苏楠已成为一名亚洲A级裁判,弥补了父亲的遗憾。

进入本世纪后,赋闲在家的苏家椿想开一家球馆。可是多方打听,费用都太高,自己负担不起。刚好此时,好友郭晓宏和张洁合力租下了一个场馆,并且放心地交给了苏家椿去管理。虽说不是自己的场馆,苏家椿却很开心:“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能让羽毛球成为自己的生活,我很满足了!”

现在的苏家椿,每天除了管理球馆的运营外,还常常和来球馆打球的球友切磋一下;对于来球馆的初学者,他也会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答技术、规则方面的问题。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很单调,不过苏家椿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的确,把爱好变成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