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羽毛球达人切格瓦拉 一个不灭的信念

文 赵婷

一双火红的运动鞋,一条鲜红的发带,还有一把红红的羽毛球拍……三抹亮眼的鲜红,跳脱出张燕辉极富个性与活力的形象。

球场上的他,看上去要比60岁的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棱角分明的脸颊,略微卷曲的头发,配着一身灰褐色的T恤,前卫中透着一丝不羁的反叛,文艺中蕴藏一股摇滚的气质。曾担任过新华社摄影部采访中心主任的他,经典的、富于张力(微博)的面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如切·格瓦拉般鲜明、深刻,令人难以忘怀。

让“切·格瓦拉”飞

如果说古巴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坚毅的目光,昭示着一个不灭的信念直抵人心,那凌空飞跃的“切·格瓦拉”必定带着突破一切的力量,令人振奋,充满希望!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张燕辉的心中,角楼就如这座城市上空弥漫着的空气一般,平实、宁静。它不同于如今已变得人潮如流、喧嚣不已的天安门、太和殿,每天商业化地展示着北京城的古老。角楼那鎏彩的重檐、典雅的气度以及静谧的庄严,早已在每天的日升月落中沉潜为北京人最自然的生活名片。

然而,平实的生活,在一颗激荡的心面前,依然充满着激情与新意。一根寻常的枫叶枝,一个腾空起跳的扣杀动作——张燕辉在角楼前的这张扣杀照,已然成为京城业余羽球界最津津乐道的话题。那飞身跃起的激情,如石击水面,瞬间迸发出京城羽球爱好者深深的“国球情结”与这一份传统而又平实的生活相互碰撞时闪耀的火花!

张燕辉最初萌生要在所到之处拍一张扣杀照的想法,是在日本的富士山下。面对漫天盛开的樱花如云彩般烂漫于富士山旁,内心激动无比的他,竟油然而生一股冲动。他当即拿出球拍,让随行的同伴帮自己拍下了这张他自己最为满意的扣杀照。

“最初只是觉得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想拍下来做纪念。但拍完再看,就觉得太有意义了。”张燕辉说。这虽不是他的首张扣杀照,但却让他有种莫名的激动荡然于胸。这就像我们民族对日本的态度:即欣然她的静美,又纠结于它的昨天。所以在美丽又极具代表性的富士山下,张燕辉近乎完美的凌空一跃,仿佛象征着一股力量——勇敢、坚强、怀着一股必胜的信念。张燕辉笑称这是“体育外交”。在他心中,羽毛球这一运动,具有一股所向披靡的力量,足以让日本乃至世界其他民族为之折服。

在这股力量的感召下,张燕辉坚定了拍摄扣杀照的想法。而每一次拍摄,他都能从中领悟出令人激动的新意。

在大同云冈石窟前,张燕辉凭空一跃,期冀佛佑,希望羽毛球运动能像佛光般发扬光大;车水马龙的街头,他出格一跳,象征着一份信念、一股坚持……如此一路拍下来,不仅拍照本身变得更有意义,就连他自己也得到一种升华:“我觉得我有一种责任,要尽己所能,把这项运动发扬光大。”

不久前,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一处边远山区,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和贫瘠落后的经济现状,如山区四周重重的山岭般沉重地压在了张燕辉的心间。寻常都市里已经普及的羽毛球运动,在这个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很艰难的偏远山区,无疑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当地山民甚至连羽毛球拍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而就在此之前,张燕辉还为距离这里几百公里之外的山区中学里建有设施齐备、整洁完善的羽毛球场馆欣喜不已。

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心理冲击,对一个狂热的羽毛球运动爱好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面对如重门般紧锁的大山,他拿起球拍,在亘古不变的崇山峻岭间当空凌跃,拍下了他心中的呐喊!“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张燕辉激动地说,“我相信,总有一天,羽毛球运动能冲破这里的崇山,让这里的人们也能感受到这项运动的魅力!”

超越,永恒的主题

如今张燕辉的羽毛球扣杀照是走到哪里拍到哪里,羽毛球也是走一路打一路。若问他为何如此痴迷羽毛球,他的答案和大部分羽球爱好者一样:“就为了那个自我超越的感觉”!但不一样的经历,又赋予张燕辉的答案以不一样的意义。

张燕辉是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作为时代之子,他历经过文革的动荡与浩劫;作为“漏网右派”的儿子,他曾一度在极其压抑的环境中长大。这些坎坷的经历,让他对自由与快乐、对认可与赞赏充满了更多的向往。一切能够证明自己强大的活动,他都乐于去尝试。足球、游泳、踢毽子……他不仅样样拿手,还都曾获得过新华社的比赛冠军。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以队长的身份,带领新华社足球队一举夺得过北京新闻界比赛的冠军。

就是这样一个征服过无数体育项目的人,在57岁时,被一枚轻巧的羽毛球彻底征服,从此专情于此。

“起初看社里新修的场馆好,觉得不运动太可惜了,我就开始打羽毛球。没想到这一打,竟爱上了这项运动!”当初的无心插柳,果真为如今的生活种下了福荫。如今,张燕辉不仅因打球结识了众多的朋友,还为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作为国内最权威媒体的摄影部采访中心主任,张燕辉的成就有目共睹。事业的巅峰在中年时刻便早早到来,他的人生似乎完全可以用安逸的享受来证明曾经的付出。他也曾感慨:“工作、事业到了现在这一步,已没有更多可突破的了。”然而,羽毛球的出现,让本就不安于现状的张燕辉找到了新的动力和目标。

“每一次对困难的克服,都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磨砺。打球的时候,每一天你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最初打球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和张燕辉一起打,觉得他技术不行。这对要强的张燕辉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他私下找老师学习、苦练,男同胞们不愿陪自己打,就找女球友打。几个月下来,当初那些曾看不起张燕辉打球的人,再次面对他时,都不敢相信眼前所见到的一切。张燕辉的球技不仅突飞猛进,在双打练习时与女同胞的切磋,也让他的网前球技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如今的张燕辉,不仅能打后场,网前球也不在话下,这在男选手中,并不多见。

球技的提高,让张燕辉在欣喜于自我进步的同时,工作上也有了更加专业的提升。“在打羽毛球之前,我的拍摄可能即兴的成分更多一些。而现在,随着我对这项运动的了解,再拍比赛,我就有了更多的预见性。比如过去拍羽毛球赛时,我总是等到运动员接完球才拍。现在再拍,就知道要在出拍前定格。这样,不仅画面中带着球好看,而且,这个时候也是运动员全身肌肉最紧绷、动作最有张力的时刻。”

他的体悟是:了解哪些瞬间、哪些动作细节最典型、最能体现羽毛球运动特征以及选手特点,对自己准确地捕捉细节,用镜头去展现选手的个性特点极有帮助。当你真正了解了一项运动,你才能真正准备好你的镜头,在下一瞬间到来时按下快门,拍出最具代表性的画面。

“生活也好、工作也罢,每一天你都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比任何成就都更让人觉得踏实、满足!”张燕辉平和地说道。

平淡中的快乐白羽(微博)

如今的张燕辉,对一切都充满了热情。然而,在他内心,一切又都看得那么淡然。提起自己的这支在京城业余球队间颇具名气的白羽俱乐部,张燕辉却少有其他人般的兴奋与自豪。你若问他,他只会淡淡地说一句:“大家因为爱好,老在一起打球,时间一长就成了今天这么个俱乐部了……真没什么,在一起打球,开心就好!”

一如张燕辉的随性与从容,白羽俱乐部与其它营利性组织不同,每一个成员的到来,都显得那么随意与自然。没有特殊的仪式,没有约束性的规章与制度,就连俱乐部本身都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成立仪式。“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轻松地打球,没别的。”白羽的一位成员说道。采访期间恰逢白羽队员小于的生日, 30岁出头的小于与张燕辉一起围席而谈,自然随意,就像与相知多年的哥们儿朋友般毫无拘束。

看着洁白的羽毛球在白羽成员的球拍间轻快敌飞翔,那份平淡、真实的快乐,也在不经意间感染到在场边观看的人。对张燕辉的记忆,竟如影视特效的抽色效果般,那三抹火红不但格外鲜亮,而且被晕染得更加明艳、坚定,一如燃烧的火焰,散发着一股执着而又真实的热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