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拉松16辆救护车护卫 韩寒甘当合影帝

上海马拉松16辆救护车护卫 韩寒甘当合影帝

韩寒(微博)也参与了本次上海马拉松

在风雨渐歇的周日清晨,在城市剪影之一的外滩陈毅广场,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及健身跑参赛者迎来了他们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的起跑时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上海市副市长赵雯,组委会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薛潮,组委会主任、黄浦区区委书记徐逸波、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沈纯德,共同为比赛鸣枪发令。组委会主任、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致辞。组委会执行主任、上海市体育局巡视员陈一平主持起跑仪式。

从1996年初来乍到的新鲜劲儿,历经一年一度的期待与相伴相随的成长,而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已经迎来了17岁生日。“17年了,这项赛事最大的变化是人们参与的意识、健身的意识,和谐、互动的意识都增强了。大家把它当做是一个节日,享受比赛,享受快乐。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进步,也是体育人口的进步。”作为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成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满怀欣然。

据记者从主办方处了解到的数据,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单届报名人数在2012年首度突破3万大关,达到历史之最,参加全程和半程马拉松的人数为18000人,健身跑人数为12020人。其中,报名参赛的外籍人士达到5223人,较去年增加了19%。今年赛事参照了中国田径协会金牌马拉松赛的标准,每隔5公里就设有一个计时点,参赛者必须在所参加项目的每个计时点上均有计时录入,成绩方算有效。最终根据芯片计时统计,本届赛事半程马拉松的完赛率为97.9%,全程马拉松则为94.1%。

在发令起跑的两个小时后,也就在昨天上午9点,全程和半程马拉松终点所在的上海体育场顿时热闹起来。最终,肯尼亚选手台梅特以2小时09分01秒冲过终点,折桂男子全程马拉松,并刷新赛会纪录。之后,埃塞俄比亚女选手博鲁以2小时23分07秒的成绩问鼎女子全程马拉松组冠军。

最别致的观光

在脚下也在路上

“这条路线非常漂亮,据说也是上海非常具有标志性的观光路线,平时不会有这样让你跑在马路上的机会。所以,我想这(报名参赛)是个正确的决定。”托米·比安斯是本次赛事5000多名外籍参赛者中的一员,他报名的项目是半程马拉松。说起来,他来到上海的工作时日尚短,才三个多月,像外滩、南京东路、淮海中路、上海体育场这些地标性建筑在他的认知里都还是模模糊糊的,甚至在去东亚展览馆领取参赛装备的当天还迷了路,但他对赛事本身却抱着很大的兴趣。

观光第一,参赛第二,这是比安斯的小心思。实际上,对非专业长跑选手来说,沿途的都市风光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与体能极限拉锯时的一份额外鼓励。今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以“奔跑的城市,全民的节日”为主题,全新的马拉松路线着力展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魅力美景”,整条赛道呈现了上海最负盛名的景观和繁华的商业中心,其中以浪漫高雅著称的淮海路、与世博园临江相望的徐汇滨江则是首次被纳入马拉松跑版图。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沈纯德在接受采访时曾着力点出了马拉松赛作为城市名片的重要作用,“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大都市,你看,它们都拥有一项马拉松赛”,并对上海的这项赛事予以充分肯定,“肯定可以跻身为世界一流(马拉松赛)”。相信在成功走过了17年的办赛历史后,上海的这项标志性马拉松赛事又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者。

5公里健身跑

韩寒甘当合影帝

所有专家都在告诫,马拉松是一项挑战人体极限的运动,需量力而行。与之相比,有趣味马拉松之称的5公里健身跑项目可就显得更轻松、更有贴近性。在昨天清晨的外滩陈毅广场上,有多达12000余名健身跑参赛者在此齐聚,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轮椅一族和一些明星参赛者。

“虽然我们坐在轮椅上,但我们一样能来参加这项盛会。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展示出我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虽然缀在跑行队伍的末尾,但坐在轮椅上的葛萌同样用自身的努力验证了健身跑的意义。

在健身跑拉出的长长的移动人龙中,还有几位明星参赛者也受到了相当关注。“我好像看到笔笔(周笔畅)了,是她本人吗?”“咦,那个人有点像韩寒嘛。”对不少参赛者来说,看到明星与自己一道跑步,这件事还挺意外的。甚至通过一边跑步一边手机上网,有些参赛者还在微博上与网友开始了互动。“周笔畅应该是跑5公里的吧,但听说韩寒有长跑的体育特长,他跑多长距离的?半程?”不过很明显,这位提问的网友是功课没做到家,要不然一看韩寒身前的号码簿就能确定他所报名的项目了——健身跑不分男女,所佩号码布皆为蓝底黑字。此外,全程马拉松的号码布为红底,半程马拉松则为绿底,而男女参赛者之分则体现在黑字(男)和红字(女)上。

待抵达健身跑终点上海展示中心后,韩寒当即成为了众多在场者的最渴望合影对象。一张,又一张,再一张……跑步与互动乐趣,此刻尽享。

首开全程直播

诞生“被窝”围观族

与第一次办赛时5000多人的参赛规模相比,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一如既往地奔赴在改写纪录的跑道上。也许你会有些好奇,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怎么一到开赛便能引来捧场无数呢?

已有两届参赛经历的“新上海人”张璇亮向记者道出了要点,“距离都是一点点拉近的。三年前我是马路边给参赛者加油的观众,没想到后来自己也跑上了。”站在赛道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与一项赛事“培养感情”,这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今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一大新意还在于——终于有了全程直播。因为全程马拉松耗时较长,以往都较侧重片段式的直播连线。

空中,直升机航拍给出大全景和人龙的移动;陆地上,镜头贴身跟拍,表情细微尽收。依靠立体式的直播配合,许多人未出家门便通过电视直播将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从发令起跑、计时点通过、终点冲刺和颁奖仪式等尽收眼底。在昨天这个寒风瑟瑟的清晨,此举可是为赛事争取到了一批“被窝族”观众,并纷纷在微博上留言抒怀。“6点40开电视蜗在被窝里看上马(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在被窝里听到直升飞机的声音,赶忙打开电视(看)直播,前四名刚好从家门(口)经过,熟悉啊……”当然,也有网友在这股扑面而至的运动潮前有了汗颜的感觉,“听说马路上正在热火朝天地跑马拉松,这叫还睡在被窝里的我情何以堪?”

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多元的接触途径为站在马拉松这道门外的人提供了一个慢慢走近、慢慢了解的机会。也许来年,“被窝族”中会有人走出家门,步上跑道,开始一段始料未及的运动体验。

医疗保障到位

16辆救护车护卫

在一个略显“谈跑色变”的时节,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交上了一张令人安心的答卷。“目标,4小时跑完半程,同速率的兄弟搭伙啊!”在昨天的起跑点附近,有参赛者一边蹦着热身,一边就在现场寻起了慢慢跑但求完赛的志同道合者。当然,这一点正切合了赛事所倡导的“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另外,为了给予马拉松参赛者更充裕的适应时间,主办方还特意将全程马拉松的“关门时间”放宽到了6小时。

为保障赛事安全举行,主办方此次调用了16辆救护车(包括两辆大型手术车),马拉松全程共设12个医疗救护点。考虑到全程和半程马拉松的后半程属于意外高发区域,所以几乎每1.5公里到2公里就安排有一辆救护车随时待命。

最终,马拉松赛事中常见的扭伤情况虽然照例发生,但并未发生危及参赛者生命安全的意外。

不过专家提醒,马拉松赛虽然是落了幕,但在接下去的两个星期里,参赛者们还是需要避免激烈运动。对年轻人来说,慢跑是较适宜的选择,正儿八经的篮球对抗建议暂时割舍,而对老年参赛者而言,上佳之选则是慢走。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