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评论 > 综合体育 > 正文

体坛周报:伦敦营销不打奥运牌 凸显创意经济

2012年05月07日10:44体坛周报[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2012又转回体育大年。

于是乎,从事体育产业的各位同仁大多再抖擞起精神,期盼着借助伦敦奥运会多赚俩钱。以此弥补汽油涨价,蔬菜涨价,旅游景点门票涨价带来的腰包难堪之尴尬。但以目前状况来看,伦敦所传递出的“奥林匹克商业开发”意识并不明显。在相关的奥运报道中,读到最多的三个词却是“灵感,创意,伦敦2012”。

这完全是一种新的奥林匹克文化产业路数,英国创意经济的延伸,很值得关注。

近来的工作,就是看了许多入围“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很有满足在“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的滋润味道。但上周接到了伦敦奥组委的来函,建议把“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的名称改成“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

这要是放在过去,一定会拿着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伦敦奥组委的批文去申辩,去强调这个名称是符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特别是经过了北京2008奥运会洗礼的体育营销群体,太把“奥林匹克”当回事了。打心眼里觉得这就是招商引资,吸引眼球,正宗体育的金字招牌。但是当伦敦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英国人不断以创意经济的思路去传递伦敦奥运“巨型艺术节”文化理念的时候,突然悟出“英国人太会玩了”。

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看似是一个弟弟联手那不勒斯国王陷害哥哥的故事,但实际上却以魔法表现了“宽恕”的主题。据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丹尼·博伊尔从《暴风雨》中得到灵感,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定为“奇妙岛屿”,以此来展示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

若是闲聊天,聊起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灵感来自《暴风雨》,创意是要向全世界传递“宽恕”英国历史上的侵略、掠夺往事。那么今天英国借助伦敦奥运会就是要在传递人文主义思想的同时,把英国创意产业的创造力、技能、才华、知识产权的生成传播到极致。瞧着吧,英国人会通过奥林匹克文化盛事,把英国创意产业所划归的广告、建筑、艺术品、设计、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等十几个产业的创意经济拉动起来。

对于伦敦奥运会的体育产业营销,今年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不断看到中国奥委会在强调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权利人及其合法使用人的权益。而另一方面劫是伦敦那边不断传递的“伦敦2012”的新创意思想,今天推出一张有刘翔( 微博 官网 博客)、林丹(微博 博客)、张怡宁(微博)的《体育名将361站地铁图》,明天告诉你英国皇家骑兵卫队的校场成为沙滩排球场……

伦敦奥运会带来的一个新启示,就是要用新的创意去颠覆传统的奥林匹克营销观念,以此展示一个作为创意经济的国度,伦敦不同于其他奥运城市的重要诉求。

观察了国内今年围绕奥运商业的一些动作,大多还停留在隐性奥运营销,玩些“红动伦敦,精彩之极”之类的雕虫小技。要不就是再找2012个大爷大妈,在2012米条幅上签名祝福奥运,声称要在奥运期间挂到“伦敦眼”上。太没创意了!好在近来看到参加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的艺术家冯远、刘大为、杜昊、卢禹舜等创作的作品,确实是具有中华文化创意的艺术精品。

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即便不使用“奥林匹克”,但只要发挥出灵感、创意的智慧,照样能把体育营销干得漂亮。就如《暴风雨》中的名句:“不必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josel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