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田径 > 正文

中国体育报:上海凭什么当亚洲田径之都?

字号:T|T

犹如世界巡回演唱会,5月15日晚间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星光璀璨、高潮迭起。为了体现本土特色,同时也为了把观众留到最后,男子110米栏比赛是压轴戏。飞人刘翔(微博 官网 博客)13.07秒的好成绩,与他引爆的疯狂一样,被媒体津津乐道。

国际田联绝对是个精明的商家,深谙“包装”与“炒作”之道。这十来年,它把“黄金联赛”打造得红红火火。盛极一时需要更进一步,于是“黄金”变“钻石”,场次增加一倍多,战场也由纯欧洲“扩张”到亚、美,上海有幸成为全部14站钻石联赛的第二站。

遗憾的是,纵观各大报章,搜寻本赛新闻,很难看到除110米栏之外的其他消息,更不易获悉除刘翔之外的国手们表现几何。不禁想起,去年国际田联把上海拉入钻石联赛之列时,有多家媒体这么解读:上海已经取代日本大阪,成为亚洲田径中心城市,或说亚洲“田径之都”。因为大阪举办大奖赛10多年,但迟迟未被国际田联垂青,比赛规格上不去。而上海的黄金大奖赛举办仅5年,就立即升级为最高规格的商业赛事。

一方面,是国际田联哪能忽视中国这块“大蛋糕”?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上海也希望能有高端的田径赛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黄金大奖赛“破格”提拔为钻石联赛。不可否认,刘翔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在世人眼中,他约等于中国田径。

可是,这种因一个偶像而引发的热度,只能说是虚假繁荣。仅仅来问问“翔迷”:你们有多少人能确切地说出110米栏有几个栏架?栏高多少?栏间距多远?刘翔起跑时哪只脚在前?……

这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求全责备,而是提醒我们,莫要忽视现实——撇开刘翔的光芒,田径在上海乃至在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分量?有没有形成文化?

拿上海与大阪对比,大阪田径文化好得出奇。在每年5月初的国际大奖赛大阪站之前,大阪陆上竞技协会都组织多场田径“纪录会”,针对的是当地的学生和业余爱好者。呈现在大阪老百姓面前的,是长达一个多月的田径盛宴,而且众多本土的田径明星会“混迹”于爱好者中,与民同乐。

印象尤为深刻还有,2007年田径世锦赛在大阪举行,场内是高手的碰撞,场外则是激情的狂欢——大马路上铺上了简易塑胶跑道,撑竿跳高的架子也拉来了,日本国家队的高手们就在市民的眼皮底下表演田径技艺。那人山人海的景象,让人心潮澎湃。可以想见,一定有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心底埋下对田径的喜爱之种。

回到中国,笔者曾多次“溜进”国内各田径赛事的场内观战,因为很多比赛像全国锦标赛、大奖赛之类的,压根不售票。更令人吃惊的是,当近距离冲着很多国内名将打招呼时,他们要么“听不见”,要么冷冷地转过头来,甚至翻个白眼……可以理解,这是他们长期被社会冷落的后果。

再来看上海,此次比赛有一个镜头很扎眼——刘翔赛前把手指放在嘴边,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观众的激情值得肯定,但这种欢呼着实“帮了倒忙”。放眼欧洲赛场,一旦径赛要发枪,不用谁提醒,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因为这是对运动员和比赛最起码的尊重,是礼仪,更是文化。仅从此角度来说,上海要走的路还太长。

在一届奥运会上独占鳌头,不代表中国就是体育强国;同理,一场高规格比赛的精彩举行,一个明星“压倒性”的光彩夺目,不代表上海就是“田径之都”。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