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羽毛球 > 正文

马小滨:不要叫我马惜败

2011年04月01日17:18《羽毛球》杂志黄丽娜我要评论(0)
字号:T|T

阳光帅气,善于用脑打球,拿过的业余比赛优异成绩不计其数,马小滨被京城甚至全国羽毛球爱好者所熟悉。然而,他本人却认为:“我总拿亚军,回回决赛惜败,大家就记住我了。”

Ma X B =马惜败?

满头大汗,T恤衫也近乎全湿透了,马小滨从比赛场上驼着背走到场边,将球拍扔在一边的椅子上,边擦汗边开始小声嘟囔:“不打我都知道,一定是惜败。”

这是2010年全国羽毛球业余俱乐部赛重庆万盛总决赛。马小滨和搭档男双决赛时上场,双方实力相当,到了最关键的第三局后半段,马小滨突然发挥失常,扣杀球直接出界,发球下网,随后便迅速输掉了比赛。

他说:“打到最后我满脑子都是鲍春来(微博 博客),发球时盯着球网都重影了。我说什么来着,我就是马惜败,上场前我就知道悬。”

要说不走运,部分原因其实是他太追求每个球的完美,这还真有点像鲍春来。马小滨苦笑道:“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写:马小滨,没有冠军命!”

关于自己羽球生涯决赛时的败绩,马小滨记得清清楚楚:2007年,全国东西南北中大赛成都分站赛,男双第三局败了;男单破天荒地进了决赛,却1比2遗憾地输了,亚军;2008年东西南北中大赛杭州分站赛,男双决赛,第三局,14比15输,打完有要哭的感觉;当年北京石景山总决赛,男双又是三局败北;2010年北京分站赛,男双、混双两项亚军……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马小滨和A搭档输给B、C,跟B搭档又输给A、C,这让他有点恼火:“有时候到了关键时刻,不是裁判误判,就是对方滚网。哎,这就是命啊!我就没有冠军的命。我的一个师兄弟2010年拿了30多个冠军,我就拿了一个,还是三对三的团体比赛。”想起这些,马小滨满是无奈。

2008年时,羽毛球装备品牌凯胜看中了马小滨帅气的外形和精湛的球技,聘请他成为代言人。于是,马小滨上场总要身穿印有名字的比赛服,“Ma X B”四个字母在他的后背上伴随了他两年。马小滨的老婆红裳拿这个开玩笑:“你都不用打,你肯定惜败,你看你背上都写着呢。”后来,马惜败这个叫法居然在相熟的朋友间传开了。

“开始的时候听别人叫我马惜败,还有点不高兴。”马小滨笑着自嘲,“后来就觉得也没什么,有时还主动跟别人说我叫惜败。”

因羽球结缘 为羽球而生

惜败虽然不算光荣,不过鲍春来的一句话让马小滨觉得颇为经典:“亚军也不是谁都能拿的。”马小滨虽然和这位国手一样常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但各种各样的亚军奖杯奖牌奖状也是他打败了很多高手的荣誉鉴证,折射出他对羽毛球的热爱之情。

马小滨说,他早已习惯了惜败,因为拿不到冠军而放弃羽毛球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父母、爱人、朋友,马小滨生命中一切重要的人都是羽毛球爱好者,他觉得自己就是为羽毛球而生的。

马小滨的父亲和母亲也是在球场上相识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风光宜人的青岛海边,一位水兵跟一位机械厂的女工每天都会在一起挥汗如雨地备战全国工农兵运动会。后来,他们俩不但成了一家人,还把对羽毛球的热爱传给了儿子。

马小滨三、四岁的时候,爸爸调回北京工作,成为当时京城著名的业余球友“马大校”。“马大校”仅有的几次参赛成绩都不错,他和搭档还获得过北京市“育达杯”业余羽毛球比赛的男双冠军。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马小滨就坐在“马大校”的自行车后座上经常往返于家和大学生体育馆了。“马大校”最初倒不是为了让儿子学球,实在是把孩子放在家里没人管。马小滨和另一个小朋友拿着球,到处找两个人打球的场地,后来就壮着胆子跟人家说,要一起打个双打。“那会儿就是被‘切’的份儿”,马小滨边乐边回忆。尽管有时候被“切”完哭的心都有,但他还会再回来拿个球,然后又去找人打双打。

慢慢水平高点了,马小滨的启蒙老师“马大校”开始重视起这个孩子,没事就张罗:“过来过来,咱们看个比赛录像,看看人家怎么打的。”业余训练儿子,还用上了专业的方法。

除了跟爸爸训练,小学的每个暑假开始时,马小滨都会拿着家里给的51块钱,去什刹海体校参加羽毛球培训班。马小滨并不喜欢那个地方,老师会骂人,有时还打人,孩子们也喜欢打架,一片混乱,而其他同学在暑假里可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马小滨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喜欢打羽毛球,希望通过正规的训练拿到梦寐以求的冠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中时,马小滨获得了北京市中学生羽毛球比赛男单冠军,他还因此进入了重点高中回民中学。“那次全校通报表扬我,特别自豪,甚至有点膨胀。”想起十几年前的全市冠军,马小滨依旧很兴奋。

在后来多次惜败后,马小滨近年跟老婆搭档参加全球“华人杯”,拿了混双比赛冠军,品尝了一次没有“惜败”的滋味。他们夫妻俩,有点像父母因球结缘的故事翻版。

能一直打球该有多美

21年的球龄,羽毛球之于马小滨,就像是一块胎记,印刻在身体上。

初中时,马小滨拜师郭晓宏,成为这位全国业余羽毛球圈著名老师的第4位弟子。郭老师收徒很讲究,全国冠军不一定收,球技平平的也不一定不收。人品是一项重要的考量标准,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真喜欢羽毛球。

马小滨知道,周围许多专业退役或半专业运动员都不喜欢打球,虽然他们球技高超。“他们都打烦了,我却怎么也打不烦。”马小滨这样解释着他的爱好,“如果没有羽毛球,说生活空虚好像有点过了,但一定是特别没意思,每天都不知道干什么。”

大学时,马小滨曾到南美某国家留学,他是带着4把球拍和2桶羽毛球上飞机的。然而,当地人根本就不知道除了橄榄球还有羽毛球这种非圆形的球。马小滨就像一位羽毛球运动的推广大使,可是尝试了几次都没有引起当地人的兴趣。再加上没有羽毛球场地,他被迫无奈地暂离了羽球。“那段时间真是无聊啊。”

一年前,由于工作繁忙,马小滨每周仅能挤出时间打一次球。于是,为了打球,他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如今,有时间有条件的马小滨每周至少打五次球,有时候甚至还要像明星一样走穴赶场。

无数次比赛,留给他的总是美好记忆。一次参加全球“华人杯”比赛,看着场上80多岁的老人还能精神焕发,移动灵活,马小滨心想,自己就这样打下去,一直打到80岁是一件多美的事啊。

因此,马小滨对惜败看得很开:“成绩并不是主要的,能够结识更多的羽毛球爱好者,会让我感到更加幸福快乐。我是通过打球与老婆相识的,上天总不能把荣誉和幸福都给我吧。我很自足。”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uhangzha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