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新腾讯网球 > 网球杂志 > 正文

澳网十大另类经典

2010年02月03日14:44腾讯体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也许没有大牌球星,也许不是单打决赛那样的大场面,但大满贯赛场上没有小故事,即便只是“小人物”的灵光偶现,也可能成为值得长久铭记的经典瞬间。

[双栖童话]

2005年之前,东道主选手已经连续4年不知道任何一项澳网冠军是什么滋味,在那样压抑的气氛中,一对东道主组合横空出世,将澳网混双冠军揽入怀中,他们的风头甚至一时不逊于闯进了当年澳网男单决赛的休伊特。

那对组合中的女选手斯托瑟当时羽翼未丰,男选手斯科特·德拉佩的经历更是传奇——他早年丧妻,自己患有几乎导致瘫痪的重度强迫症,当时他是因为斯托瑟的原搭档退出才得以替补参赛,最绝的是,他还是一名职业高尔夫选手。

2005年1月28日,德拉佩上午在自己的高尔夫澳巡赛处子秀中仅打出79杆,随后他来不及沮丧,便发疯般地开车赶往墨尔本市另一边的澳网赛场,扔下球杆抄起球拍,赢得了混双半决赛的胜利。29日,德拉佩在高尔夫球赛第2轮中打出74杆,无缘周日的决赛,才让他得以在30日专心去争夺澳网混双锦标。是的,这即使称不上传奇,也是个现实世界里的童话!

2007年,当德拉佩的故事有可能被拍成电影的消息传出后,至少有3位一线影星表示希望能扮演他。

[午夜疯狂]

2008年1月20日凌晨,当巴格达蒂斯在澳网男单第3轮中以盘分1-2、局分1-5落后于休伊特时,时针刚刚转过凌晨3点,睡意全无的塞浦路斯人眼看败局已定,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他开始面带微笑打球,没想到越打手风越顺,他赢了1局又1局,竟然把比赛拖进了决胜盘!虽然没能最终带走胜利,却“强迫”现场的15000名球迷一同见证了历史时刻的到来。

凌晨4点33分,一场澳网历史上结束最晚或者说结束最早的比赛终于划上了句号。在黎明到来之前天色最黑暗的时刻,休伊特终于无比艰难地自2005年之后首次“活”到了澳网第2周。

本来澳网规定晚场23点之后尚未开始的比赛将被推迟,但因为有休伊特参加,那场比赛破例在前一晚23:47才拉开序幕。第4盘后半段,1名观众还因为故意干扰巴格达蒂斯发球而被逐出赛场。

在休伊特以7-5逆转赢下第3盘时,心直口快的BBC评论员、前WTA选手萨曼莎·史密斯已经尖锐地指出,其实他在比赛中根本没有打出什么好球。果然,侥幸过关的澳洲人随后就完败在德约科维奇拍下。

[5小时的冲刺式马拉松]

2003年1月22日,费德勒还没有赢得任何大满贯冠军,当时罗迪克的女友还是好莱坞新星曼迪·摩尔,那一天,一位名叫尤尼斯·埃尔·阿诺伊的摩洛哥人在澳网1/4决赛中,与罗迪克合力奉献了长达40局的决胜盘比赛,比起后来壮丽无比的2009年温网决赛决胜盘(也是罗迪克先生呈献!),还整整多出10局。

当时阿诺伊前一轮爆冷淘汰了头号种子休伊特,对阵罗迪克时,他也曾在决胜盘第10局握有赛点。罗迪克说:“决胜盘到后来已经没有战术可言,完全变成了一场搏斗”,最终他幸运地以21-19赢得了胜利。

事实上,这场耗时4小时59分钟的比赛,最令人惊叹的不是它的漫长,而恰恰是它的“短暂”:全场83局,平均每局仅耗时3.6分钟,而澳网历史上用时最长的比赛(1991年贝克尔3-2击败坎波雷塞),全场仅68局就耗时311分钟,平均每局4.57分钟。在罗迪克与阿诺伊的对决中,双方很少留在底线外打消耗战,而是不断上网寻找机会,力争速战速决,堪称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进行了一场比拼体力和意志的马拉松。

[非洲“巫术”]

作为网球迷,没听说过伊万·伦德尔的人应该谈不上资深,但听说过恩杜卡·奥迪佐尔(Nduka Odizor)的人恐怕更少,不过这两位名气有天壤之别的宿将有个共同点:他们都用下手发球“调戏”过约翰·麦肯罗。

麦肯罗虽然曾经在球场上性格暴躁、行事古怪,但打球堂堂正正,不屑于搞一些小动作去争取胜利,结果却是往往被别人“算计”。1985年澳网第3轮,他上来就被尼日利亚人奥迪佐尔以6-4抢走1盘,第2盘第6局,正当麦肯罗在底线之外很远的地方琢磨着如何应对对手的大力发球时,身材高大的奥迪佐尔突然手腕一抖,搞出了一记轻巧的下手发球,麦肯罗措手不及让他的阴谋得逞,“偷”到了一记Ace。这一球彻底激怒了麦肯罗,他迅速发力连扳3盘获胜。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澳网还是在库扬俱乐部湿滑的草皮上举行,网球反弹后飞行轨迹又快又低,选手在上面奔跑也容易滑倒受伤。1985年也是澳网最后一次在12月举行,此后这项大赛很快就步入了延续至今的正轨。

澳网十大另类经典

[吊带回归]

那只是一场普通的澳网首轮比赛,却因为一件衣服变得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触碰了网坛尘封22年的“禁地”。

2001年1月16日,当维纳斯·威廉姆斯时隔2年重新踏上墨尔本公园球场时,人们发现刚刚与锐步签下巨额赞助合同的她,居然穿着一件紧身吊带“沙滩装”亮相。与当时只有18岁、清纯得如同一朵莲花的对手马丁内斯·桑切斯相比,大威的装束实在过于性感妖艳。而那场比赛小马丁内斯又打得格外顽强,逼得大威在场上不停地左扑右挡,镂空的胸前部位自然频频“走光”。

在1979年琳达·西格尔因为穿着不合身的吊带裙于温网中被媒体当成“情色明星”狂轰滥炸之后,就再也没有女选手敢于“以身试法”。尽管大威对此不以为然,但她还是逐渐修改完善了吊带裙的设计。

有趣的是,2001年澳网女单半决赛中,辛吉斯也是穿着一件空前绝后的“长短袖”比赛服击败了大威,看来当时的确是服装设计师灵感集中迸发的年代。

[事不过三]

时至今日,你仍然能在赛场上看到英国老裁判杰里·阿姆斯特朗的身影,而他的“成名作”无疑是1990年1月21日,在澳网第4轮中将比自己小3岁的约翰·麦肯罗驱逐出场。

麦肯罗那场比赛的对手是打法同样富有娱乐性的米凯尔·佩弗斯——你可以从格罗斯让身上看到这位瑞典小个子的影子。第3盘麦肯罗因为“威胁”司线员吃到一次警告,第4盘因为连续两次摔拍吃到第2次警告并被罚一分,被激怒的他向阿姆斯特朗和赶来的赛事总监大爆粗口,英国裁判也不客气,直接送给美国人第3次警告并将其罚出场。

麦肯罗在全场观众对自己的支持声中呆若木鸡,因为误读规则的他以为吃到4次警告才会被驱逐,他也因此成为公开赛时期第一位在大满贯赛事中被逐出场的选手。澳网官方网站将此事形容为“阿姆斯特朗在澳大利亚国庆日来临之前,就点燃了一支火箭烟花将麦肯罗射走”。

[菜叶之战]

在老球王罗德·拉沃的两次年度全满贯之路上,最惊险的部分当属1962年法网1/4决赛和决赛两次大逆转获胜,最艰难的一役则是1969年澳网半决赛,苦战4小时40分钟力克同胞托尼·罗切。

这场比赛的比分超级恐怖:7-5、22-20、9-11、1-6、6-3。超高比分还不能反映比赛的艰苦程度。在布里斯班40摄氏度的高温下,两位选手只能偶尔在裁判椅子上休息片刻,因为当时场边根本没有为选手准备的座椅。

当时的规则规定,选手们可以在第3盘结束后回到休息室歇10分钟。两人热得头晕眼花,挤进一个浴室里冲凉,又按照澳洲的土办法,在帽子里塞满浸湿的卷心菜叶来降温,壮实的罗切干脆不顾形象,把一条毛巾围在脖子上,边打球边擦汗。

就是在这种奇异的氛围中,罗德·拉沃在看台上稀稀拉拉的观众注视下赢得了胜利,虽然当时还属于澳洲网坛的黄金时期,但冷淡的球迷和颇为业余的比赛环境,已经预示了澳洲网坛随后的衰败,而布里斯班市此后也再没能获得举办澳网的机会。

[王的眼泪]

随着时间推移,球迷们也许会逐渐淡忘桑普拉斯夺得14个大满贯冠军的详细过程,但不会淡忘他在1995年澳网中的真情流露,虽然他并没有在那次大赛上问鼎。

在那场耗时4小时、激战到次日凌晨的澳网1/4决赛终于结束后,精疲力尽的考瑞尔对桑普拉斯说:“皮特,我知道你快累死了,因为我已经累死了”。但是经历了数次抽筋、因为担心患脑瘤的教练蒂姆·古利克森而伤心流泪,以及连续两轮先输两盘的困境,桑普拉斯竟然奇迹般地挺了过来,逆转击败以体力充沛著称的考瑞尔。

“我也只是普通人,不是机器人。”桑普拉斯这样解释自己的潸然泪下。接下来的半决赛他又一次逆转获胜,淘汰了张德培。虽然决赛中不敌阿加西,但似乎连老天爷也想陪着球王哭泣,在阿加西对阵克里克斯坦的半决赛中,暴雨让中心球场的顶篷无法抵挡,最后将球场灌成了“游泳池”。

[两个考利]

如果人们已经对威廉姆斯姐妹的“内战”习以为常,那么当沃兹尼亚克遇到沃兹尼亚奇,则是解说员和裁判的“噩梦”,那么,当两位姓氏一字不差的选手在大满贯决赛中相遇呢?澳网在1977年空前绝后地举办了两次,年底那次的女单决赛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生子后迅速复出的名将伊芳·古拉贡对阵澳大利亚同胞海伦·古尔莱,恰好两人的丈夫都姓考利,按照当时的规矩,她们分别被称作“罗杰·考利夫人”和“罗伯特·考利夫人”。累得口干舌燥的主裁判最终不得不放弃这种拗口的称谓,而改用她们的名字而非姓氏报分。

有趣的是,这两位“考利夫人”还搭档闯进了那届澳网女双决赛!决赛因雨取消,她们与另一对选手并列夺冠。“罗伯特·考利夫人”两次进入大满贯女单决赛,也均是败在“罗杰·考利夫人”拍下。

[双误女王]

虽然近年来德门蒂耶娃和莎拉波娃有过不俗的发球双误表演,但她们仍然无法与库尔尼科娃相提并论。库娃不仅是“红粉军团”走向世界的先驱,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双误女王”。

库娃将“双误艺术”演绎到极致的比赛,当属1999年澳网女单第2轮,17岁的她在克服了31次双误之后,以1-6、6-4、10-8力克日本选手佐伯美穗。沮丧的库娃一度用毛巾蒙头抽泣,决胜盘第16局拼出罕见的Ace球之后,她却莫名其妙地更换了球拍,随后很快送出自己全场最后一记双误,好在并没有因此断送胜局。

包括澳网热身赛在内,库娃在那段时间连续6场比赛中制造了惊人的150多次双误,她悻悻地说:“我在训练中发球感觉很好,但双误一到比赛中就总会出现”。那年澳网,库娃和辛吉斯搭档夺得了女双桂冠。

详细内容请见《网球》杂志2010年2月号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 打印
  • RSS
  •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空间
  • 复制链接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 ·
  • ·
  • ·
  • ·
  • ·
  • ·
  • ·
  • ·

图说天下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