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羽林军”:羽毛球队亚克西!

2007年羽协成立,2008年组建校队,尽管新疆大学的羽毛球活动开展得较晚,但在这凝聚友情、四射激情的团体里,“羽林军”成员们不断地用维语“亚克西”来给自己加油;对于大力支持羽毛球活动、建起了新疆数一数二的专业场地的学校,他们更赞“亚克西”!

最幸运的大事

隆冬时节,乌鲁木齐的室外温度达到零下20多度。每周三和周六下午2点,总会有几个裹着厚厚羽绒服、扣着帽子、背着球包的身影急匆匆地奔向公交车站。公交车分别从新疆大学的南校区和北校区开往本部校区,这些步履匆匆的人就是新疆大学羽毛球校队的队员们。

校队训练所在的体育馆坐落在本部校区,在南北校区上学的校队队员们每周几次奔波往返于校区之间。校队的训练从下午3点开始,队员们大多下午2点下课,经常饭都顾不上吃,就急匆匆地从教室冲向公交站点。即使在夏天,他们也要坐20-50分钟的公交车,而冬天经常下雪,路途就更困难了。不过,队员们没有一个掉队的,大家觉得,任何困难都可以咬牙挺过去。

除了天气恶劣的寒冬,经费问题也偶尔会困扰队员。除了场地之外,装备、训练用球大多要自己掏腰包,对于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求学娃娃”来说,这是不小的一笔费用。他们平时靠做家教来“贴补”,而队长和教练也考虑到队员的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在大家都有空的时间训练。

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队员们对学校却满含感激。他们训练所用的是新疆大学2006年开始投入使用的新体育馆,共有11片专业的羽毛球场地,在整个新疆也并不多见。参加2012年全国大羽赛时,全疆唯有新疆大学给队员们提供交通、食宿等各种费用,以此鼓励大家多出去学习。懂事的队员们常说,也许和许多内地大学相比,新大提供的条件还不够好,但学校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拿出最好的来给我们,这足以让大家感觉幸运而且幸福。

有一位好教练,大家就更幸福了。校队的前教练叫张守平,曾经是新疆公开赛的第一名,从组建羽协、校队开始,他就全权负责学校的羽毛球活动。每周两次的校队训练,他都要从北校区搭上40多分钟公交车来本部校区给大家进行指导。由于经常训练到很晚,他回家后没有热饭,没有热水。他在新疆工作快20个年头了,虽然已结婚生子,但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这里。队员们都觉得,张教练真是把羽毛球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2012年大羽赛后,教练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了新疆。千里之外,他打来电话嘱咐大家:不管今后谁带队伍,都要好好训练,争取把校队搞好,一代代传承下去。

的确,由于地域、气候等客观原因,队员们的生活和训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们一致认为,有这么好的学校和老师、这么团结的队伍,能成为新疆大学羽毛球队的一员是一件最幸运的事情!

训练之余,大家打打娱乐比赛,夏天买上几个冰凉的大西瓜,外出吃饭时来个大盘鸡、加几个皮带面,吃起来那叫香!只要大家能在一起,就是开心。

最难忘的小事

微小的瞬间,却打动人心。这片刻之间的深情与快乐,是队员们心系新大校队的原因。

最平常:训练

每周三、周六下3:30到7:30是训练时间,队员们都会提早一点到达,自觉站成一排绕着场地慢跑。接着,队长会站在排头带大家做准备活动,从头到脚,每一个关节都不放过。

下午4点,每次都少不了的步法训练就开始了。有时连续跑全场步法1分30秒,有时侧重跑前后场步法。大家最头疼的是素质训练,往返加速跑、单腿跳、蛙跳、俯卧撑……这一套折腾下来,很多队员便“趴地求饶”了。不过,如果教练觉得大家练得很累了,就会穿插一些小游戏来调节气氛,比如围成圆圈练习传球,没有接到球的要在场地中间做俯卧撑。

当然,重头戏还是练习技术动作。队员们一对一练习拉高远球、杀吊球及上网、平抽挡等等。练完这些基本项目,大家就可以打打对抗赛了。

4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很长,但每次到了7点半熄灯离开球场时,大家却都恋恋不舍。他们都很珍惜每一次训练,因为技术再高明,也需要一点一滴精进。

最惊险:“走鬼门关”

结束了在桂林举办的2012全国大羽赛后,大家去阳朔玩。队员们大多是北方娃娃,尤其以新疆的居多,一见到阳朔的好山好水就按捺不住了,赶快租了3个竹筏。一开始,大家还安静地坐在竹筏上聊天欣赏青山绿水,不知谁猛地一扬竹竿,一串水珠摔在了队友身上。这一下可成了水上战争的导火索,大家纷纷挥起竹竿,开始打起水仗来。

不一会儿,大家的衣服都湿得紧贴在皮肤上,裤脚滴着水。觉得不过瘾,他们索性分成两拨,直接冲到水中央进行“生死对决”。几个胆子大的男生跑到对方的竹筏上抢人、拉人,结果不小心把一个女孩子拉进了水里,自己也踩空了,掉进水里。两人双双呼救,浮起来又沉下去。后来,大家赶快用竹竿保持平衡,让竹筏静止下来,他们才总算爬了上来,脸色惨白。他们把QQ状态改为“从鬼门关里走了一趟”。

这“不幸”中的快乐,大家一直津津乐道。

最让人热泪盈眶:送别

每年为即将毕业的老队员、尤其是老队长们送行,成为新疆大学的传统。因为大家从心底里敬爱他们,感激他们为羽协发展做出的一切。

最初,在新疆大学推广羽毛球并不容易,大家想尽办法调动起大家打羽毛球的热情。为了举办新大首届TOP赛,他们各显神通,在校园里广贴海报,还每人负责一个宿舍楼,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发传单。6层高的宿舍楼被大家跑了个遍,累得气喘嘘嘘,但没有人抱怨一句。最后,他们硬生生地把比赛办了起来,并且总结了一个又一个实用有效的好点子,被学弟学妹们一批批传承下来。

几位队长就更功不可没了。带队训练时,他们下课之后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第一个到场地上拉网、拖地,带领大家热身、跑步法;最后一个关好灯离开场地,筋疲力尽地回到宿舍的,也是他们。

在这些“领导”的积极带动下,大家干起活儿来毫不含糊。迎新时,他们画海报、制作宣传册、搬桌子,一起吆喝;校内比赛时,大家承担了全部主裁、边裁职责,递名单、通知运动员比赛、送水,忙得不亦乐乎。

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2012年6月临近毕业时,大伙儿把几位元老都请来一起聚会。他们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心里话,也留下了最不舍、最真挚的眼泪。队员们说,会永远记住帮他们铺路的学长们:田创、尚守喜、崔亚、王玉洁、杜俊超、张诚勇、肖偲、李少伟、林诗霖。

新疆大学校队曾经参加过两次大羽赛和两次阳光体育比赛,从第一次派出3男1女到第二次的5男4女,新大羽毛球的发展显而易见。而新疆大学只是一个缩影,近10年来,新疆地区的羽毛球活动开展得日益红火,许多球馆周末都爆满,也有更多的企业到大学去物色羽毛球人才。在这种大形势下,队员们就业又多了一条出路,也许他们毕业后还能坚持自己的最爱。

校园羽星

开心果马慧

马慧是新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刚上大学时,她代表学院参加了一次校内比赛,就被同为计算机专业的校队队长看中了,开始对她进行“特别训练”。大二时,她在校队选拔赛中打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进入校队,并于2012年参加了全国大羽赛。

在队里,马慧经常被叫作“慧姐”。她纳闷:自己长相清秀,怎么就变成“大姐”了呢?这大概跟她大大咧咧的性格有关,有她在的地方,永远都不会缺少笑声,她是队里的“开心果”。不过她总觉得,是校队这个集体带给了自己更多的快乐。

带头人易晓芳

易晓芳是新大羽毛球队的队长。小时候,他和堂兄弟姐妹一起在外面打野球。进入大学之后,他跟随张守平老师训练,获得了新疆大学学院羽毛球赛男单冠军。校羽协成立的第二年,他被选为副会长,并带领大家拿到了新大第二届大学生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冠军。

紧接着,易晓芳当上了羽协会长,迅速将协会的队伍壮大到上百人之多。2010年,他和队友们第一次代表新大参加了全国大羽赛。2011年,他正式担任校队队长。2012年,他在新疆的大学生赛、冠军赛等多个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