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世乒赛。同一个场馆,甚至同一张奖台。男队和女队站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流下不同的泪水。
5月30日的两场决赛,定格了男队、女队队员们不同的表情。老将马琳在战胜最后一个强劲对手德国队的波尔后,兴奋地和主教练刘国梁(微博 博客)拥抱在一起,在随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师徒俩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而此前的女队决赛,中国队以1∶3负于新加坡队,九连冠梦碎。首次参加世乒团体赛就被委以一号主力重任的刘诗雯(微博),接连输给王越古、冯天薇,致使中国队痛失考比伦杯。第二天,国内大多数媒体刊发了她流泪的照片,诸如“泪洒赛场”、“哭吧哭吧不是罪”的标题,向读者传递出一种“负罪”的信息,所谓“不是罪”,其实是在表现一种宽容,前提还是罪。
在随后的颁奖仪式上,获得亚军的中国姑娘们在走上领奖台时,显得心事重重,而季军日本队的福原爱和她的队友却很开心,笑容动人。是的,目标、定位不同,但谁说一项运动的冠军,就被一个队所预定?体育竞技本来就充满偶然性,别说运动员培养、成长规律,即使如日中天的队伍,也有状态低迷、阴沟翻船之时。我们的队员为何就输不起?
我特别注意媒体的报道,刘诗雯在接受采访时反省,“这个结果让大家失望了,我没有完成好自己的任务。”随后,她又坚定地表态,“一定要把这个杯夺回来”。刘诗雯真是好孩子,也许这样的“反省”和“决心”,正暗合媒体和公众的期待。可她毕竟只有19岁,这么成熟的表态,无非是把压力延后到下一届。
回头再看马琳接受采访时的回答,“赛前知道女队输了,非常可惜,加上第一场马龙在领先情况下没赢下来,当时压力、气氛是非常难受……如果(对波尔)这场比赛输了,后果不敢想。”老将马琳和小将刘诗雯们,流下不同的泪水,感受到相同的压力。而正是这“压力”,让刘诗雯不敢承认传闻中的恋情,让女队教练施之皓(微博)公开表示不主张、不提倡队员拍拖。
不怪教练不近人情,因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他们的背后有无数双眼睛,有一个追求成绩的组织,还有沉甸甸的“国家荣誉”——这才是压力所在。我们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甚至现场直播的解说员,在谈到男队女队决赛时,口口声声都说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比赛。既然是比赛,什么样的比赛只许赢不许输,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但这“道理”偏偏就掌握在一些人手里,他们相信荣誉能带来的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创造符合期待的成绩。于是,我们的队员获胜后的泪水中有喜悦,也有辛酸,失败后的泪水中有懊恼,也有愧疚。前者是正常的人性流露,后者则是附加的价值,是体育运动被扭曲的“意义”,是运动员追求成绩指标时所远离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