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鱼乐NBA:最漫长的告别 从此赛场再无君子剑

11月1日,除了适合“单身狗”和各色电商们聚众狂欢,似乎还适合做另外一件事——退役。

鱼乐NBA:最漫长的告别 从此赛场再无君子剑

这一天,德国前国脚克洛泽前脚刚宣布退役,NBA三分王雷阿伦后脚就发表告别宣言。前后相差不到一小时,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巧合的是,他俩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擅“射”的男人之一。只不过,一个用脚(或头),一个用手。

细看下来,两人的相似点还有很多。比如说,他们同样仪表堂堂、气度优雅,他们同样勤勉刻苦、严于律己,他们都在这个纷杂喧闹的世界里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定见。再比如说,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以及取得这种成功的方式。

克洛泽是一个只为大场面而生的球员,他足球生涯的华彩瞬间,几乎都绽放在4年一度的世界杯上,定格在那些为国家队出战的时光里。相比之下,他的俱乐部生涯多少显得黯淡无光。也正因此,虽然顶着“世界杯史上第一射手”的头衔,克洛泽对足球世界的影响不能说没有,但终归不持久、深远、广泛。

在世界足坛的浩瀚星海里,克洛泽就像一颗定期造访的彗星,每隔四年,留下一道绚丽绵长的轨迹。但在克洛泽自己圈定的小世界里,也就是世界杯舞台上,他就是王。

雷阿伦也是如此,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方式,与克洛泽如出一辙:克洛泽把国家队、世界杯当作自己的主要舞台,把头球当作自己最精心打磨的进攻武器,阿伦则18年如一日,在三分球这项投射技艺上日臻化境。

少就是多,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他们最终都没能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也从来没能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但在他们各自专精的领域里,无人能及。

鱼乐NBA:最漫长的告别 从此赛场再无君子剑

克洛泽算是大器晚成的那类球员,02年世界杯初出茅庐时,他已经24岁,刚刚从凯泽斯劳滕二队升到一队不久。在这一点上,阿伦同样与克洛泽异曲同工。虽说他在大学期间早已成名,96年参加选秀时,成为第一个被选中的得分后卫(AI当时的定位是控卫),但踏入NBA联盟的那一刻,他已经领教了什么叫青春逼人。那一年,他跟状元秀艾弗森都是21岁,但13顺位的高中生科比,还不到17岁。

那一年选秀前的芝加哥训练营,科比对复杂冗长的体测流程牢骚满腹,一再表示自己没有任何伤病,不需要在体测环节大费周章。冷眼旁观的阿伦终于忍不住当面吐槽:“省省吧孩子,给你做这么多测试,是因为你只有17岁,而且还什么都没证明过。”

世人都以为科比、阿伦的恩怨起源于后者在2004年的“炮轰科比自私”事件,但那颗相互看不对眼的种子,早在当年就已经种下。在立志成为“史上最伟大球员”的科比心里,他唯一对标的人物只有举世皆知的那一个,至于96黄金一代的同级生,原本就不入他的法眼。2014年科比接受ESPN专访说:“从AI到特雷西再到文斯,我比他们都要成熟得多”——只字不提阿伦。

天才几乎总是狂妄的,他们从横空出世,就已经准备好了要一览众山小。

像阿伦这样并非天才的球员,却只能放低身段、胼手砥足。

从18岁那年在康涅狄格大学空无一人的球馆里孤独投射,到38岁打最后一场比赛前的例行训练,阿伦的日程安排几乎雷打不动、周而复始。同样的作息,同样的食谱,同样的训练课,同样的比赛计划,不为别的,只为把比赛的技能内化成一种直觉般的本能,一种无须思考直接反应的肌肉记忆。阿伦深知,高手过招时决定胜负的,往往只是某一个小细节上领先的那0.01秒。为了这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0.01秒,他时刻准备好付出自己的全部。

热火主教练斯波尔斯特拉回忆自己第一次看阿伦训练,发现阿伦在默默演练一个谁也看不懂的动作——仰面朝天躺在篮下,听到哨响之后马上爬起,快速跑到某一侧底角,在接球瞬间双脚恰好退到三分线外,然后,出手投射,命中三分,再迅速回到篮下原样躺好。同一个动作连续看了12遍之后,斯帅终于忍不住问道:“你练这个到底有什么用?”阿伦耸耸肩:“你不会懂的。”

阿伦无须过多解释,9个月后,包括斯帅在内的所有人都懂了。13年总决赛第6战最后关头,波什抢下进攻篮板的那一刻,阿伦在短短一瞬间连续完成卡位、推搡、退后、接球、出手的连贯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慢镜头回放显示,处理这一系列复杂动作的过程中,阿伦自始至终没有低头看过地板,但他毫厘不差地知道自己在哪个时刻退到了三分线外。更重要的是,那粒三分球就像他平常的训练一样稳稳命中,热火才得以侥幸续命、死里逃生,随后成就第7战的夺冠传奇。

鱼乐NBA:最漫长的告别 从此赛场再无君子剑

事后,阿伦承认自己之前就练过这个动作,但他说自己练得并“不多”。听闻此言,韦德摇摇头说:“他每天上午训练都会重复训练这个动作,每一天。”韦德没有说谎,但阿伦也没有骗人,他所谓的“不多”,只是衡量于自己的那套标准。没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刻的灵光闪现,他默默苦练过多少种这样不为人知的诡异动作。

天才们自有睥睨一切的霸气,作为凡人的阿伦,也从来都不甘心被天才们看低。纵然天赋生来有差,但他跟科比一样,天生骄傲。从雄鹿时期季后赛对飙艾弗森,到超音速时期公开质疑科比,从绿衫军时期打造三巨头荣光,到不满被忽视而出走迈阿密,再到一再推迟自己的退役日期,骨子里都是因为他有比外界更高的自我期望,他渴望被尊重,被承认,哪怕是以被惧怕、被疏远的方式。

跟科比不一样的是,他需要用更多的努力、勤奋和克制来维系自己的这份骄傲。正因如此,他才把“控制”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对所有细节都像个“强迫症”一样孜孜以求。他很少跟队友一起泡夜店,除了水之外的饮料一概不沾,很少参与队友的牌局,始终与他人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合群,但他从来都不曾被外面的世界改变过,永远特立独行。

对像阿伦这样的人来说,孤独从来都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自我追求的主动选择。规律和重复也从来不代表乏味,而只是前进路上方向感最强、不致于迷失的一种修行。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模式会招致误解、不受欢迎,会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来沉重负担,但在没有抵达终点之前,他别无选择。

斯帅说:“以阿伦的身体状态和训练努力程度,他至少还能在这个联盟再打5年。”但事实是,阿伦最后一次在联盟打球,已经是一年半之前的往事了。他已经完全榨干了自己的全部天赋,一息尚存至今的,只是心底那份拒绝放手的信念。但终究,没有人敌得过时间,艾弗森不能,科比不能,阿伦也一样不能。

直到抵达终点的最后一刻,阿伦才终于决定坐下来,好好歇口气。邓肯的离开方式是无声无息,科比的退场方式是华丽巡演,而当阿伦说再见时,他第一次向这个世界温柔告白。他给13岁的自己写了一封将近三千字的长信,把自己的职业篮球之路还原到最早的那一个小小念想。也许在他看来,惟有解释了初心,方得始终。

说再见的时候,他依然念念不忘自己投丢的那14000多球,依然耿耿于怀那些说他“就像白人小孩一样”的“坏小孩”。人人都说他跟加内特、皮尔斯关系不好,但他在告别信里反复多次提到这两人的名字,感谢之情溢于言表。他没怎么提自己的两个总冠军,反而对大学时代的一个瞬间骄傲至今:

清晨的魔鬼训练之后,他洗个澡,穿衬衫,打领带,出现在教室的时候,衣冠楚楚,泰然自若。邻桌女生问他为什么上个课要穿得这么正式,他坦然回答:“因为我可以这么穿。”

没错,关键词是“可以”。他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有权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且他就这么走下去,一走就是18个光芒四射的赛季。他征服了自己,才征服了世界。

对于比他坚持得更久(打了20个赛季)、但比他更早离开的科比,阿伦一笑泯恩仇,在社交网络上向对方遥寄祝福,表示“你必须对一个时代的终结脱帽致敬”。球场上的竞争总是残酷激烈的,但从球员身份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人,阿伦的心底光明澄澈。

鱼乐NBA:最漫长的告别 从此赛场再无君子剑

阿伦的离开,象征着96黄金一代对NBA世界的彻底告别。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不觉间,就连他们之后的03一代也已然成为联盟老将,詹姆斯逐渐被称为“三旬老汉”,曾经风驰电掣的“闪电侠”含恨远走,“甜瓜”安东尼也开始操心起“身前身后事”,转而用FIBA赛场的成功来弥补NBA赛场的失意。如今的联盟,俨然已是库里、韦少、哈登、浓眉等人的天下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故事早已在接力上演。

《漫长的告别》里有这样一句名言:“每说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这一年,我们已经相继送走了科比、邓肯、加内特和阿伦,已经说了太多次再见。不知不觉间,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已慢慢死去了一点又一点。

就像14年巴西世界杯上的克洛泽,他还能在半决赛打入一球意气风发,还能一举打破由天才罗纳尔多保持的进球纪录,还能在进球之后上演标志性的前空翻。但空翻落地的那一刹那,他颤颤巍巍力不从心,只差一点就将摔倒在地、四仰八叉。那一年,他36岁,作为前锋而言毕竟年事已高。对前空翻这个危险动作来说,他也早不再是当年那个练体操出身的毛头小子了。

好在韶华虽然易逝,记忆却永远不老。感谢克洛泽,感谢阿伦,感谢所有96黄金一代,感谢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里,你们一路相伴、共同走过。

每说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但旧我死去了一点,就是新我又成长了一点。青春逐渐远去,意味着成熟将至。人生中最美丽的,总该是下一个篇章。

NBA也同样,因96一代而精彩,但更精彩的剧情,还在继续上演。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鱼乐NBA

免责声明:腾讯体育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herrylw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