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任重道远 健身场地需多部门协同解决

全民健身任重道远 健身场地需多部门协同解决

资料图 日益火爆的马拉松赛事

你愿意往返步行半个小时去便利店买一瓶水么?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么,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两公里以外的场地健身锻炼呢?

国家体育总局16日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参与调查的20岁以上人群中仅有不到两成的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该公报显示,选择就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多,20岁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9.2%的人选择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场所进行锻炼;1000到2000米的近23.4%,就近选择体育锻炼场所的趋势依然明显。

其实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两公里是个非常尴尬的距离。步行感觉有点远,时间成本不太划算;开车感觉又有点近,万一找不到车位就更麻烦了;骑自行车或者电动车最合适,不过运动完就骑车“拉风”有着凉感冒的风险。偶尔去一次还好说,常年坚持确实需要不小的恒心和毅力。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十五分钟健身圈”,但是对于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只能依靠碎片化时间健身锻炼的上班一族来说,步行15分钟依旧是不算近的距离。

此次调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也是“缺乏时间”,占35.5%;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3.0%)和“惰性”(12.3%)。这里的“没时间”很多情况下都是计算了往返健身场所的交通成本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出门一公里左右就能找到健身场,很多的“没时间”就可能变成“有时间”了。

2014年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以全国大陆总人口13.61亿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乍看上去人均1.46平米是个可观的数字,但仔细推敲下来,这个数字中包含了太多远离市区、居民区的大型体育场馆以及对社会开放不到位的机关学校场地,真正能够让百姓“触手可及”的健身场所还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这个问题怎么破?显然不是体育部门一家能够解决的。

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对新建居住区、社区和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的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在16日的“调查公报”发布会现场,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表示,未来“体育主管部门会同住建部和有关方面加强对政策落地问题进行督导检查,尤其是督导检查新建社区当中怎样落实这些国家政策,特别是在新兴城镇化建设的推动过程中不要再欠下账”。

在居民区、社区配套修建健身设施,正是解决全民健身工作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让体育健身场地如便利超市一般遍布街头巷尾、社区商圈,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百姓参与健身。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享受到“五分钟健身圈”、“三分钟健身圈”的福利,5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和5万亿体育产业总规模的目标自然会水到渠成。

全民健身任重道远 健身场地需多部门协同解决

扫描下载腾讯体育APP 赛事资讯一手全掌握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sarahxie]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