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汇聚:汽车制造业巨头集聚WEC上海6小时赛

晨报记者王嫣

11月1日,世界耐力锦标赛(WEC)上海6小时赛在上海奥迪国际赛车场落下帷幕。包括奥迪、保时捷、法拉利、阿斯顿马丁、丰田等在内的4个组别31辆顶级赛车,在“上”字形赛道上进行了激烈角逐。最终马克韦伯、布兰登哈特利和蒂姆本哈德所在的保时捷17号车组杆位起跑,夺得LMP1组别冠军。澳大利亚人终于圆了世界冠军梦,也为东家保时捷拿到了29年来的第一个制造商冠军。

WEC上海站“蛋糕”已做成

不同于F1,上海站是世界耐力锦标赛(WEC)的元老,自2012年开创就参与其中。过去3年,赛事运营推广方久事赛事与WEC共同努力开发市场,到今年终于初见成果。

即便正赛日阴雨绵绵,但这个周末仍有近3万人次的观众到场观赛。特别珍贵的是,前三年赛票均通过相关推广渠道免费派出,而今年开启对外售票模式,截至上周五正赛个人购票10500张,团体购票近15000张。周六都有7000余张门票的意外收获,主看台几乎坐满。“经过3年理性培育的这一万观众是很好的。一万观众,对于赛车场可能不多,但上海的体育赛事能吸引1万观众购票入场的也不多。”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澜说,“这些观众不是出于好奇心,而是基于对赛事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再过两三年,我相信我们的赛事能成为真正为市民关注、代表城市形象的、有影响力的赛事。”

从WEC赛事体量上来说,WEC上海6小时赛已经向F1中国站大奖赛的规模看齐。一场赛事,1050个签证,5架包机,完全等同于一站F1的水平。围场贵宾区更是超越F1的繁盛景象:紧缩开支的F1,从制造商到赞助商,在商业开发上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围场俱乐部多间包厢没能在赛事期间开放;WEC由于都是原厂车队出赛,大的汽车品牌有充分的动力利用比赛的机会做推广,多位汽车制造商的全球CEO来到上海,显然他们都很看重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

对于这些可喜的变化,姜澜打了个比喻,WEC上海6小时赛这个“蛋糕”做成了,“刚刚放进烤箱,可以等着吃了。”姜澜认为:“经过3年来久事和WEC双方的共同努力,上海又一个大型的、可以与F1、ATP大师系列赛并驾齐驱的顶级赛事,轮廓已基本形成。”

独创共同培育模式

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世界耐力锦标赛这个脱胎于“勒芒24小时赛”的全球系列赛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着,2012年时还仅有三站(勒芒、上海、东京),现已迅速扩张到今年8站、明年9站的规模。

相比商业运作成熟的F1,WEC的魅力在于参赛车队阵容强大,包含大众(奥迪、保时捷)、丰田这两家全球汽车制造业巨头。加上福特旗下的阿斯顿·马丁,世界四大汽车制造商占了3个,而这三家无一参加F1赛事。再加上日系车排名第二的尼桑,退出F1的BMW也酝酿明年登陆WEC 赛事平台,而F1的头牌车队法拉利也并没有放弃WEC赛场……所以,论精彩程度,年轻赛事WEC 的观赏性并不亚于老牌的F1。更何况从技术层面说,WEC已在很多方面超越了F1。

但就是这样一站价值和影响力都颇具潜力的赛事,久事赛事考虑多年才肯引进。原因是,久事赛事希望不是以申办费的形式来引进,而是坚持双方共同培育市场,而这是WEC从没听说过的提议。最终WEC被说服了,并与久事赛事共同承担每年的推广费。

“之前所有的大额申办费,实际上就是在买版权。比如F1,媒体到现在还在诟病。虽然实际情况没有亏得那么厉害,但为引进顶级的赛事而付出极大代价也是事实。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成功的模式。这会导致运营方承受巨大的商业成本的压力,也难免在推广中急功近利,最终走不下去,MotoGP就是一个例子。但大家还都在沿用这个模式。"

姜澜说,6年前WEC就该进来了,但久事赛事一直在研究,认为不能再用这样的模式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这个赛事;对于WEC来说,他们需要中国市场,这就是双方共同培育市场的基础。市场推广,不是一方的事,对双方来说都有动力。而三年走过来,双方谈的也都是投多少钱,蛋糕的香味儿还没闻到,都没有急功近利去急于开发商业权益来获利。引进一项赛事,做成一项赛事,市场培育需要耐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久事赛事,即便有了门票收入也全都用于服务。所以,这样的合作模式更有利于对赛事的培育。”

高版权时代潜心生产内容

说到买版权的话题,便自然联想到前阵子中超版权签出80亿大单的大事件。手握F1、ATP1000以及环球马术冠军赛等优质赛事资源的久事赛事,如何评价眼下的版权高议价?

姜澜认为,版权高议价恰好说明了产权的稀缺,如果遍地是优质赛事,也不至于一个中超版权卖那么高。“这是大家对体育产业未来的集体看好。但我们应该怎么做?可以买现成的,但未来资本还能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现在做不到完全的原创,我们也可以自己培养一个国外引进赛事,未来,我们会成为WEC这个知识产权的共同拥有者。运用资本力量去购买一些好的赛事很重要,沉住气、带着长远的眼光去培育好的赛事同样重要。你有钱,在寻找值钱的东西;我就培育值钱的东西,到你手里去体现它的价值,两个工作都有意义。”

姜澜同时强调,即便是引进顶级赛事,也要进行本土化改造、吸收中国的阳光雨露,赛事版权才能在中国体现出价值。“勒芒24小时,80年历史,每年的比赛成为当地的传统节日。搬到中国可能有这样的效应吗?别说中国没有,就是德国、英国也没有。所以不能认为版权买来的就是版权,简单地引进中国了事。我们要做知识产权的购买者,也要做知识产权的培育者。”

这样的原则,是久事赛事引进赛事向来的原则,今后也会秉持下去。姜澜表示,“久事赛事选择赛事的标准是:充分体现对城市的综合效应、符合城市定位、具有可持续的推广的基础,相对举办门槛比较高的赛事。全球布局、常年举办,这样的赛事我们视为我们的责任。我们不与一般商业资本竞争,不会一拥而上、一哄而散,我们做得都是探索性的、示范性的、指导性的赛事。”姜澜表示,高版权时代,久事赛事不会轻易出手,“但一出手就会做成有城市影响力的品牌。我们不逐小利,逐的是大利、城市的大利、公众的大利。”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axinhao]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