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扎堆退赛,为何说12岁中网成熟了?

大牌扎堆退赛,为何说12岁中网成熟了?

中网12年,没少经历事儿。事儿经历得多了,也变得处乱不惊了。能做到这一步,中网也基本胜就成熟了。

说了这么多铺垫,是因为中网今年又摊上事儿了。说到这儿,您应该会明白,这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球员退赛这种事,巡回赛几乎每周都会发生。不过当退赛变成退赛潮,还真是不多见。这一次,中网给赶上了——开赛前便有包括小威、莎娃、阿扎伦卡在内6名女球员宣布退赛,首轮过后包括头号种子哈勒普在内的5人中途退赛。对64签位的中网来说,11人的退赛规模有点过多了。

这事儿若搁在前几年的中网,足够慌乱折腾一阵子的。但今年开赛已有数天,退赛潮看上去对中网并无太大的影响。一切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这一切源于中网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运行之后,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

当然,中网能如此从容面对,此前是已经埋过单的。七八年前,中网一度喊过“第五大满贯”,这一口号除了换来善意的讥笑再无任何效果。数年后的沉淀期,中网走过弯路,也花过冤枉钱,但好在没有白花。

2003年冬天,赵公口中央球场刚开始打地基,中网把当时正火的萨芬以及亚洲排名最高的 斯里查潘请了过来,两人提前来踩点顺便去天坛公园游玩。记得很清楚,斯里查潘的母亲刚从泰国赶来,穿着拖鞋就去天坛,冻得半路就回车里呆着了。一个小细节足以映射当时的中网状态,仓促无措。

中网元年,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是成群组织来的观众。为了填满几千人的中央球场,最初几天显示组织了众多便衣武警,小伙子齐刷刷地端坐在那里,与比赛格格不入。之后,大妈们占据了看台,每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瓶矿泉水,一个面包外加一根火腿肠,熙熙攘攘堪比附近的海鲜批发市场。

这样的情形并不陌生。上海1998年开始承办喜力公开赛时,同样需要面对上座率的问题。为了填满不大的仙霞网球中心,组委会说服周边几所小学,一到下午便组织小学生们观战。精明的上海人对此有着长远计划,当年的小学会们如今多已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他们构筑起了上海网球实打实的网球人口。

前几天在武汉公开赛采访,跟一名跑过上海大师赛的朋友聊天,他透露上海4天赛程的门票早已售罄。这其中自然有费德勒超强的票房号召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耗时十多年前市场基础培育正在起作用。

再回到中网。萨芬和小威最终拿下了中网元年男、女单打冠军,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网诸多细节上的问题。于是,中网胆子一大,几乎在次年就喊出了“第五大满贯”的口号;很快,这一口号被外界视为笑话。现在回想起来,中网组织者的胆子着实够大,喊出这样的目标也确实低级。

随后几年,中网从交通闭塞的赵公口搬到了敞亮的国家网球中心,赛季级别也一升再升。在这个过程中,中网从上到下有些刻意避开“第五大满贯”的话题。

沉默不等于浪费时间,中网这些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中网不再空喊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做事,做跟这项赛事相匹配的事儿。前段时间,赛事总监张军慧又谈到了这一话题,“以前我们是经常喊那个口号的,但现在我们不喊了,外界反而觉得我们有点像了。”

能让中网如此自信,这与他们坚定的目标战略有很大关系。最近两三年,中国赛季的扩张速度让所有人瞠目,但中网始终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一认知直接体现在赞助商上,中网用了12年时间,终于首次完成“1+3+8”的赞助体系。换句话中,中网目前处在了一个收支平衡的阶段。对一项高度职业化的赛事来讲,这是一个转折点。

目前,中国内地已有8座城市举行巡回赛,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像北京和上海有稳定的网球基础和网球市场,考验他们的是对市场的认知和挖掘。“中国的网球市场还没有饱和,只是之前赛事太少,短时间突然涌现出这么多赛事,大家有点不适应。”

在张军慧看来,能有这么多赛事近来,说明中国还是有这个市场,“关键是赛事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妄自菲薄也别去攀比,每个赛事的定位不同,受众不同。中网之所以能稳定地发展,就是认准了‘大’,中网是一项男女合赛,这是最大的优势和特点。”

今年恰逢“退赛潮”。中网男子和女子高级别版本的优势则更为明显,尽管莎娃和小威没能来,但有德约科维奇、纳达尔这样的大腕儿撑场面,中网场面上足够应付得来。

以上内容来自公众号:唐禹体育

免责声明:腾讯体育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wchrisli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