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申办变邀请 其实奥委会怕被放“鸽子”

[摘要]显然,变申办为邀请,实际上是国际奥委会防控风险的一项措施。有的城市在申办成功后,因政治、经济和公众态度的突变,会出现突然弃办或承办条件无法达标的情况。

奥运申办变邀请 其实奥委会怕被放“鸽子”

“我做梦也没敢想过,整个投票过程太顺利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8日说。当天,国际奥委会举行第127次全会,96名与会委员无一反对、无一弃权,全票通过了巴赫提出的40项改革提案。

方案包括创立24小时奥林匹克电视频道等,但更引人瞩目的则是事关奥运申办程序、奥运项目设定的变革,华商报记者对此加以整理,帮助读者理解巴赫之路。

记者解读

奥运合着办

奥运会部分比赛项目可以在主办城市之外举办,国际奥委会甚至允许跨城、跨境联合申办。

1 允许两地联合申办——减轻举办国家负担

准许两地联合申办奥运会,是此次大会最重大的改革。为何跨出这一步,国际奥委会已经给出解释,就是体现“节俭办赛”。

据悉,索契冬奥会的投入高达510亿美元,这让很多城市对举办奥运望而却步,国际奥委会的改革就是为了唤起更多城市的申办热情。此次,奥委会就关心北京是否能与阿拉木图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对此,中国体育总局副局长、北京冬奥申委副主席杨树安已表示,北京代表团全力支持国际奥委会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不过,联合申办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紧凑和完整办赛的传统,比如,联合主办奥运会,就没有统一的奥运村。此外,还涉及项目的分布,联合主办奥运会的一方都愿意主办热门项目,而把冷门项目让给对方。所以,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科茨表示,国家间联合办赛只会在“特殊情况下”进行。

申办变邀请

新的申办体系下,国际奥委会将变“申办”为“邀请”——国际奥委会将城市主动提出申办奥运会改为向有潜力的城市发出邀请。城市决定申办前可结合自身发展规划,与国际奥委会讨论具体承办方案,而不是反向被迫接受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要求。

2 申办变邀请——其实是奥委会怕被放“鸽子”

这是诸多改革中最令人费解的一项——所谓申办,其实也是既在硬件上满足条件,还在主观上愿意举办奥运会。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变“申办”为“邀请”呢?

显然,变申办为邀请,实际上是国际奥委会防控风险的一项措施。有的城市在申办成功后,因政治、经济和公众态度的突变,会出现突然弃办或承办条件无法达标的情况。例如越南河内,2012年11月,该市获得2019年亚运会主办权,今年4月份,越南又宣布因财政压力和民意反对,放弃主办,这让亚奥理事会身处被动。国际奥运会显然吸取了相关的教训,看似将申办变为发出邀请,实则是增加了主动权,防止被放“鸽子”。

大项不设限

在新的奥运设项规则下,国际奥委会变大项基础制为小项基础制,不再将设项局限于28个大项,而是通过规定运动员、官员和小项的总数上限来实现规模控制,其中夏季奥运会的“帽”是10500名运动员、310个小项,冬奥会则为2900名运动员和100个小项。

3 项目增减更灵活——增加奥运趣味性

一直以来,奥运会上固有比赛项目的设置和人员构成被认为是束缚发展的原因之一。此番改革,通过了允许奥运会项目设置更加灵活的方案,未来将会打破以往夏奥会28个大项和冬奥会15个大项设置的数量限制。项目更加灵活的分配,对于单项体育联合会,尤其是那些小众项目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追求改变,以得到亮相奥运舞台的机会。比如武术,过去需要挤掉一个大项才能入围奥运,如今只需要挤掉1个小项,入奥难度大大降低。除了武术,甚至一些极限项目、棋牌项目,如果能入奥,一方面增加了奥运比赛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能扩大观众群体。而诸如举重、游泳这种小项繁多、易引起审美疲劳的大项,可能将成为改革的牺牲者。

东道主优先

东道主将在增项议题上拥有更多主动权。

为了“照顾”东道主,鼓励更多城市参与申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还允许东道主可自主提议增加一个大项目。

4 东道主可选擅长项目入奥——为提高申办国积极性

这项举措是为了鼓励东道主,因为正常情况下,东道主无疑会提议添加本国选手擅长的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奥委会既允许东道主可以提议增加一个大项目,同时又要求运动员数量不能增加,奖牌项目的总数也不能变化。那么就意味着,东道主擅长的大项被通过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其他的一些项目就必然得“瘦身”。之前曾传闻中国武术和日本空手道争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从这一新规看,如果日本选空手道作为“增设项目”,武术在2020年“入奥”的前景绝对不乐观。

当然,国际奥委会对东道主提议增设一个大项目“入奥”的照顾也是有限制的。国际奥委会在考量东道主提议项目时也会考虑其普及程度,如果过冷过偏,或许会被否决。

华商报记者梁军

改革方案为何能全票通过

与前几任相比,现任奥运会主席巴赫的改革思路不是简单的奥运“瘦身”,而是在控制办赛规模的前提下,让奥运会办得既不铺张浪费又不降低影响力,既不能废弃现有的项目格局又要吐故纳新。所谓改革,宏观上看似搞活了,深入到各个微观层面,“螺丝”拧得还是蛮紧的。

比如,两地可以联合申办奥运会,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被准许,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地区)的城市申办仍是常态。比如,提高了项目增减的灵活性和东道主可提议设置有利自身的大项,但生杀大权还是在国际奥委会那里,不同意,一切照旧。还有申办流程变申办为接受邀请,变成主动一方的国际奥委会,其实是加强国际奥委会对申办方的控制和约束。

由此看来,国际奥委会的改革,势头看似很轰轰烈烈,实则小心翼翼,执行起来,不会大刀阔斧,而是分寸间的拿捏。其实,这也是靠谱的改革,奥运会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赛会,已经深入到全球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直接和间接涉及了太多的利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因变革打破现有平衡,却无法建立起新的平衡,国际奥委会就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因而,此次改革之所以能获得一致拥护和高票通过,就是它尽可能地兼顾了各方利益,当然也有国际奥委会自身的利益,寻求了一个最大“公约数”。

展望未来的奥运会,应该看不到巨变的新气象,但一切的变化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这应该就是巴赫追求的渐进性式的变革,最大好处,既适应时代的变化,又不因改革而导致元气大伤。至于这样的改革是否奏效,还要拭目以待。

梁军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volh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