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是种陪伴:情侣互激励 设计师跑团同完赛

马拉松是种陪伴:情侣互激励 设计师跑团同完赛

吴飞 和汤宁祯结伴参加柬埔寨吴哥窟马拉松赛 图 TP

如何定义马拉松?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

一些人会说,马拉松是一种坚持;另一些人则说,马拉松给了他独自面对艰难困苦的勇气。其实,马拉松更是一场盛大的陪伴。

今天一早,2014上海国际马拉松在外滩发枪,3.5万人一起跃出起跑线,场面蔚为壮观。他们中有情侣,有同事,有跑友,更多的是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或携手跑完全程,或并肩跑上一段路。哪怕只是擦肩而过,回眸微笑,这缘分,都因为一个熟悉的词条:上马。

爱情基因

爱情就像一场马拉松,幸福的一定懂得互相鼓励,彼此包容。

吴飞和汤宁祯多年前在国外相遇,成了情侣。吴飞爱跑步,跑龄14年,是资深跑友。在他的影响下,女友去年开始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今年,他俩又一起报名上马,都参加全马。

汤宁祯记得很清楚,第一次跑马拉松是在杭州。出发后,她在16公里看到一瘸一拐的吴飞。“那天鞋子不舒服,脚趾甲很疼,像似要掉了一样。”如果一个人跑,吴飞会选择退赛。但那次马拉松是女友第一次参赛,他心里担心,跑跑停停,始终和女友跑在一起。“一会儿,他在前面,我赶上来。一会儿,我在前面,他赶上来。就这样,我俩一起跑到终点。我的第一次马拉松就跑到3小时50分。”回忆那次经历,汤宁祯一脸幸福。

“后来者”居上,汤宁祯跑龄不长,却屡创佳绩,国内各类马拉松、越野赛和垂直马拉松赛,她总能取得好名次。前些日子,两人一起参加河北一场越野马拉松赛。42公里的距离,吴飞先跑到终点后,他又折返回赛道,陪女友跑完最后一公里。“她得了亚军,特别开心。”

现在,两个人常常一起跑步训练,比赛。上马后,汤宁祯要去参加香港垂直马拉松世界总决赛,吴飞也会陪她。年底,他们还要一起到清迈去参加那里的马拉松。“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困难,因为共同的爱好,气场相近,有了共同克服困难的频率。”吴飞说。

天天关注

陆彦是外滩画报的记者,虽然长得小巧玲珑,但她在微博上“写小说时我是阿伦特”在跑者中的名气却很大。

2011年去新加坡参加马拉松回来,陆彦在报社里就成了“名人”。同事洪立在她的带动下,从2.5公里起步,现在也是马拉松达人。

老洪爱钻研,外语也一流,跑步以后,常常翻译国外马拉松好手的训练方式,属于“技术流”。他的网名是“跑步天涯”,这个账户每天记录天气情况、出门时间、跑步心率、平均配速……“洪老师很专业,他记录各种指标,我几乎每天都会去看,对自己也是督促,不敢懈怠。”

记者的职业属性决定每天四处采访。陆彦和洪立在不同部门,如果不是跑步,可能不会有什么交集。“因为跑步,我们彼此关注。每天看他的跑步日记,是我的功课。”上个月,他们还一起到韩国参加“非军事区”马拉松。“洪老师特别认真,签证、机票、酒店,都是他搞定。这次,我们又一起参加了马拉松。”在陆彦心里,洪立既是同事,更是跑友。

一条队规

2009年,一个名叫Dark runners的跑团成立。团队负责人周圆没想到,5年时间,这个团体已经有100来人,每周三次训练,一直坚持到现在。

跑团里基本都是时尚界的设计师和造型师。起初,周圆和跑友在弄堂里跑步,阿姨妈妈们都以为这群年轻人在深夜里穿行在街道上,有些神经质。“现在,夜跑已经习以为常,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被人们接受。”

在跑团里,很多人是从三五公里起步,现在至少可以完成半程马拉松。“设计师李鸿雁加入我们只有一年时间,今年已经参加旧金山马拉松比赛。”除了训练,跑团还建起网站,分享跑步音乐,教跑友如何跑好,吃好,穿好。

跑团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大家一起出发,一起抵达终点。“跑马拉松赛也是一样,只要通过跑团报名的队员,一定是一起到达终点。”周圆说,这两年的上马,每年都会有十几名队员一起参赛,跑得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互相支持,一起完赛,一起感受马拉松的快乐。

本报记者 钟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mandyge]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