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并非包治百病 女排发展仍存桎梏

一路走来,总有唏嘘,更多是惊喜,“中国女排”四个字,33年来,就这么酸甜苦辣地留在历史里,供人们的记忆一次次提取。

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参加世界杯赛,在当时主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郎平、孙晋芳、陈招娣等队员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那也是中国三大球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世界女子排球真正进入中国时代,女排精神开始鼓舞每一位中国人。

走过33年,女排起起伏伏、高高低低,有雅典奥运拿到冠军的辉煌,也有亚洲杯不敌泰国的迷失。就在不久前结束的亚运会上,由于三大球40年来首度一金未得,不少媒体都喊出了“中国三大球跌落谷底”的惊呼,但世锦赛中国女排姑娘们取得这枚宝贵的银牌,让“女排精神”再次挺直了脊梁骨,甚至是给球迷们及时注入一剂强心针。

不可否认,“女排精神”在比赛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但事后理性分析,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要想长盛不衰,还是靠实力、技术说话。

必须承认,主教练郎平,功不可没。在亚锦赛失利以后,郎平总结了队伍老化、老将状态下滑、二传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及时做出了改变,像王一梅(微博)、马蕴雯(微博)、张娴(微博)、张磊(微博)等老将离队,同时招回老二传魏秋月(微博),将朱婷等新人推向前台。在技战术上,她没有重复过去中国女排的成功经验,放弃了“保姆接应”的打法,打法也由过去的“左翼强攻、右翼快攻”的传统打法改为世界当下流行的两边拉开强攻,结合快攻突击及后排立体进攻的打法。另外,郎平十分熟悉世界强队的打法,她的临场指挥、调度也是至关重要。

如果不是郎平,而是其他人,可能顶不住去年女排亚锦赛,中国女排“创造了38年来的历史最差成绩”的压力,如果是其他人,在一片争议声中,可能熬不住吸收世界排坛最先进的理念带来的迂回。

可是居安思危,中国女排不能仅靠“精神”和一个郎平走下去,和美国、意大利等强队相比,女排市场开发、联赛发展都相对落后,去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排球的注册人口只有2600多人,各省市的十几支专业队伍里一线队员不足300人,郎平也多次指出女排后备人才青黄不接而1976年的全国女排联赛,参赛队伍有37支,这是导致1981年女排夺冠的重要原因。

我们谢谢郎平,为屹立不倒的女排精神感动之余,也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

晶报记者 钱擎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joseli]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