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亚运疲态 中国体育向拼实力项目转型

[摘要]从1974年到2014年,中国代表团的亚运参赛史已经度过了40个春秋,从与日韩争金牌榜第一到毫无疑问地稳坐“亚洲老大”,中国体育的进步有目共睹。

新华社:亚运疲态 中国体育向拼实力项目转型

再多金牌无法阻挡三大球溃败,中国体育转型迫在眉睫。

新华社记者林德韧 王子江 李铮

仁川亚运会即将落下帷幕,但关于亚运会的讨论远未到达终点,从1974年到2014年,中国代表团的亚运参赛史已经度过了40个春秋,从与日韩争金牌榜第一到毫无疑问地稳坐“亚洲老大”,中国体育的进步有目共睹。不过,仁川亚运会上出现了诸多新问题,也给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一些新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亚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将驶向何方?

作为亚洲范围内级别、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亚运会在经历了17届之后露出了一定的“疲态”。除了游泳、田径、射击、羽毛球等少数项目之外,参赛代表团都由于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实力,导致赛事“亮点”越来越少。女篮、女排项目因为与世锦赛赛程重叠,除东道主外,主要代表团只好派出水平略低的“二队”;中国乒乓球队、中国男篮等队伍大胆起用新人,意在用亚运“练兵”等等。

根据参加亚运会报道的记者们的亲身体验,这届亚运会门票销售并不景气,除有东道主韩国队参加的比赛外,其他赛事的上座率并不算高,最受欢迎的还是游泳、男子足球、男子篮球等在世界范围内关注度高的项目,而除了游泳之外,这些项目亚洲的水平并不算高,大部分项目的关注度也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三大球”等项目关注度高但水平不高,一些其他项目水平高但关注度不高,中国代表团目前拿到了130多块金牌,真正能让人记住的运动员并不算多,所以,仁川之后,我们真的要在亚运会这个越来越“冷”的赛场上继续这么玩下去吗?

回顾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这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必然。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开始实施“奥运争光计划”,重点发展投资少、金牌多的“小球以及技巧、难度、女子和少众”项目,通过“抄近道”“见效快”逐渐积累起了在亚运会、奥运会上的金牌数量。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思路或许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为中国体育的快速腾飞、提振民族自信心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但在北京奥运会狂拿51金之后,这一思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在非职业的项目中用专业打业余,在职业化项目中着力发展那些并不那么职业的、发展并不充分的项目,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永远把力气花在别人“不玩”或“不爱玩”的项目中,永远“偏科”。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代表了中国体育过去的成功,但在目前亚运会水平降低,关注度下降的情况下,将重头转向大众喜闻乐见,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重视的男足、男篮、网球等项目,是历史的必然。

在亚运会进行到半程时,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在媒体通气会上用了多半时间来谈中国三大球的问题。他坦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唯有一件事在倒退,“你们懂的”。“我们那么多奥运项目能取得辉煌,但是在三大球上不进反退,到底是什么原因?”他说,“一定是在顶层设计上,在探索改革的路上没有找准方向。”

时代的进步让大众对于体育的关注并不仅限于“金牌”,没有奥运金牌的姚明、李娜成为中国新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全民偶像”,只因为他们在全世界公认的“主流项目”男篮、网球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而只有人才培养体系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国体育才有希望出现下一个姚明、下一个李娜……

因为原来申办成功的河内放弃举办权,下一届亚运会将于4年后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进行。可能在雅加达亚运会上中国队依然会拿到金牌榜、奖牌榜的第一,但国内体育迷们更愿意看到的是男足、男篮再度重返亚洲强队之列,男子“飞人大战”有中国人跑进10秒,网球等项目全面取得胜利等等,这些,或许是过去的“奥运争光”思路不再能完成的任务。

在“一天20块金牌抵不上男足输0:2”的“眼球时代”,中国体育必须转向那些“拼实力”“见效慢”,但影响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这也必将是体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beppeko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