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藤球日渐式微 技术难度大等因素阻碍发展

[摘要]眼看比赛将要结束,一直侃侃而谈的郝大伟忽然沉默不语。2比1,中国女队在藤球小组赛中逆转印尼队,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位坐在看台上的教练眼眶已经湿润。

中国藤球日渐式微 技术难度大等因素阻碍发展

藤球

中国藤球的寂寞谁能懂

眼看比赛将要结束,一直侃侃而谈的郝大伟忽然沉默不语。2比1,中国女队在藤球小组赛中逆转印尼队,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位坐在看台上的教练眼眶已经湿润。“若不是真的热爱,又怎会坚持到现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郝大伟为他的队员们感到委屈。

亚运会开幕以来,除了最初几天的新鲜感,举办藤球比赛的富川体育馆没吸引太多关注,无论媒体还是观众。相比印尼队几十人的拉拉队,中国队的支持者屈指可数且特征鲜明——没有比赛任务的队员和教练。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被队友们称为“程姐”的宋程来到混采区,狭小的角落无法与那些热门项目的气派场面相提并论。宋程今年27岁,从多哈、广州到仁川,她是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当年和她一起从零开始接触藤球的小伙伴们,要么成家,要么转投其他行业,只剩下这个恬静的邯郸姑娘还在孤独坚守。

宋程从天津工业大学毕业后,也曾拥有一份稳定的文职工作,但三月初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似水的生活。“教练问我,能不能出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宋程考虑了好久——三年前因膝伤暂别藤球,但对于这个项目以及师弟师妹的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家人挺支持我,说年纪摆在这,以后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打定主意,宋程辞掉工作,前往郑州大学参加集训。

“再拼一次吧!”宋程告诉自己,但是从白领回归运动员角色谈何容易。“一开始浑身疼痛,过了近半个月才勉强缓过来。”依靠小时候练就的基本功,宋程很快找回了球感,而经验和心态让她意识到一个老将的责任所在,“希望让小队员们看到我们的努力,不要因为这是冷门项目就轻易放弃。”

以前对比特点相似但命运迥异的羽毛球,宋程也会产生心理落差,现在她依然有些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那是出于对项目本身的美好期待。“每次大赛都是‘临时抱佛脚’,藤球的普及程度甚至还不如前些年。希望非奥项目可以真正得到重视,国内高校能积极做一些普及推广的工作。”宋程动过当教练的念头,可问题是,除了郑州大学、天津体院和天津工大这几家为数不多的“藤球院校”,藤球在大学又有多少容身之地?“等亚运结束后,我得重新再找份工作。”

就职业梦想而言,郝大伟比宋程幸运,他退役后去哈尔滨工程大学当了一名体育老师,还曾开过藤球专业课。“不过,两年后就停了,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凑数的。”沮丧的郝大伟只好改教网球,这次亚运会,他是被国家队借调过来帮忙。“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有几百人从事藤球运动,如今也就一百出头。”郝大伟担心的是,目前的国家运动员等级认证不包括藤球,一旦招生政策收紧,势必给项目根基带来更大伤害。

中国藤球的发展日渐式微,究竟碰到了哪些制约因素?郝大伟的看法是:非奥身份、技术难度偏大、普及工作不理想,以及梯队建设与培养体系不完整等等。四年前的广州亚运会,亚洲藤球联合会主席哈利姆曾兴奋地憧憬“把藤球引入每所中国学校”。事实证明,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在仁川期间,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许诺要加大对于亚洲特色运动的扶持,名单中就有藤球。

“我听说亚运会后可能出台新政策,但愿如此。”郝大伟不奢望藤球在一夜之间“丑小鸭变天鹅”,但起码有一个闻得到芳香的未来。

本报特派记者 黄春宇

(本报仁川9月30日专电)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volh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