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学生也不懂英语 会中文的的都是亲人

[摘要]此次前往仁川的两位本报记者都不懂韩语,但是多少有一点英语基础,也都不是头一次走出国门,应该不至于完全找不着北。

此次前往仁川的两位本报记者都不懂韩语,但是多少有一点英语基础,也都不是头一次走出国门,应该不至于完全找不着北。没想到到了韩国,大家发现自己那点英语完全不够用,因为在韩国,尤其是在仁川,懂英语的人实在太少了。

出行成为首要问题,打车的时候和司机讲去仁川登陆纪念馆,结果被拉到射击赛场,这都算是小事情。经历过几次南辕北辙,记者学乖了,会事先或找志愿者,或查资料,弄到韩语版的地址,坐上车后一亮,不再和司机多费口舌了。

交通问题很容易解决,可出来采访,总是要和人交流吧。没想到这还要冲破重重关卡,运动员倒还好,队里总有懂英文的领队教练可以交流,但是要采访普通老百姓,那就麻烦了。记者有意识地找一些年轻人采访,想着他们的英语应该好一点,结果却让人欲哭无泪,就连大学生,都只能吐出几个单词和数字,最多到介绍自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大学生尚且如此,更别说一般的韩国人。记者甚至还遇到过几岁的孩子,英语要比爹妈好得多,帮着记者做翻译的情况。

于是在采访中,找翻译花费了记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原本想着,懂中文的志愿者可能不多,好歹找个能说英语帮个忙也行,谁能想到这么点小要求,要实现起来也很难。

过虽然语言沟通困难,韩国人的热情还是很让人感动的,记者就遇到好几次和当地人完全说不下去了,对方马上翻出手机,找出个类似百度翻译的软件,一个字一个字打进去翻译,虽然效率极低,但是诚意十足。

记者在媒体村边上看到一所小学的孩子热衷踢足球,计划着做个采访,有了之前的经历,记者计划就近在媒体村找一个会中文的志愿者陪着去。到了媒体村的前台一问,几个工作人员你指我,我指你,最后指到一位女士,比划着:“我能说一点点。”

但是记者在和她说明意图之后,她一会以为是电话采访,一会以为是哪个中学,明显这点中文也不够用了,但是她还是不断打电话、找其他人,帮着记者沟通这件事情。在沟通了两天、记者往前台跑了三四趟之后,这位女士总算是给记者带来好消息,当记者看到她身边站着的志愿者,胸前的徽章写着大大的“中文”字样时,顿时有一种总算找到组织的感觉。

本报特派记者 曹林波 楼栋 发自仁川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volh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