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冬奥真的“冷”了 北京的对手渐渐掉队

特约记者孙庆述评

今年的索契冬奥会大概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届冬奥会:随处可见的短袖T恤,动辄20摄氏度出头的气温,接近融化的冰雪赛道都是佐证。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冬奥会很快会迎来史上最”冷”的一刻。

3月14日是2022年冬奥会申请的截止日期,最终奥委会确认了5座申办城市:中国的北京、波兰的克拉科夫、挪威的奥斯陆、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乌克兰的利沃夫……

此时,一切看起来还很正常:又将是一场激烈的主办权之争。北京的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考虑到有奥斯陆这样的奥运名城作为竞争对手——无论从设施硬件、还是从冬季体育运动开展的热烈程度和水准,奥斯陆都是第一热门;加上斯德哥尔摩和慕尼黑早早退出,部分选票显然会转投奥斯陆。

结果才三个月不到,北京的对手渐渐地掉队——

近日,波兰克拉科夫的官员宣布正式退出角逐,因为近七成的选民反对申办冬奥会;在剩下的4个申办城市中,挪威奥斯陆也因得不到强有力的民众支持而动摇;乌克兰利沃夫即便坚持申办,动荡的国内政局也将使得最终获胜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国际奥委会明年投票时,很可能只剩下两个选择:北京和阿拉木图,拥有140万人口的后者举办过的最高等级赛事是亚洲冬季运动会……

从纯粹的申办角度,对于北京而言,利好消息一个接一个。果真出现“二选一”的情况,北京无疑是大热门。这并没有任何不尊重阿拉木图的意思,但从各个技术层面看起来,阿拉木图确实不太像是一个等量齐观的对手。

自从奥运会引入了“申办”概念之后,很久没有遭遇这样的尴尬了。或许,有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

很显然,申办冬奥会的热情在急剧消退。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和冰川融化,冬奥会面临着技术层面的难题;但让问题更为严峻的是,尽管地球上的冰雪尚未绝迹,人们对举办冬奥会的热情却明显在消退。克拉科夫,70%民众反对;奥斯陆,60%民众反对;此前的慕尼黑也没过这一关。按照最近几届申办经历,民众不支持,在国际奥委会的大佬眼中几乎是一票否决。

为什么?全球性的经济低迷,显然是大背景之一。“穷文富武”,中国的这句老话放在今天还是有其价值的。虽然也有尤伯罗斯在洛杉矶点石成金的例子,但纳税人们显然更怕多伦多奥运会导致城市财政灾难的例子在自己身边重演。

还有一个现成的反例,索契冬奥会的成本达到令人咋舌的510亿美元,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那些大而无当的基础设施和场馆的赛后利用也是一笔糊涂账。甚至有消息干脆称,索契已经成为一座“死城”。

其实,对于奥斯陆和慕尼黑这样场馆先进、基础设施发达的城市而言,无需学索契为体育场馆乃至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过多的资金,但民众就是不配合。当然,索契案例的影响力未必有那么大,因为索契模式在绝大多数国家本来就不可能复制。

民众不支持?倒也未必都是坏事。

在不久前南京传出有可能接办亚运会后,各方反对的声音大概是历来中国城市举办大型运动会中间最大的一次,可以想见,最终的决策不可能完全忽视这样的声音。有反对的声音,并且能够广为传播,这本来就是社会的进步。

话扯远一点,如果能够充分重视民意而不是短期的政绩,中国未必会成为不少老外眼中“钱多人傻”的全世界“最佳赛事举办地”:一项又一项难以赚钱的世界大赛、洲际比赛伴随着不计成本的赛事运转、宏大的场面接二连三地落户中国。

大型赛事给地方财政、环境留下来的后遗症,大家心照不宣。各地办赛都肯定会宣传赛事的商业推广成就,但稍微懂一点体育的人都会明白,所谓的市场运作业绩中有多少政府指令的成分。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势,加上特有的赛事运转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各项国际赛事的运作门槛,让国外竞争者无以为继。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会慢慢“冷”下来的何止冬奥会?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