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跑步折寿或断章取义 美报告未必靠谱

[摘要]“跑步太多会折寿”的说法日前在各大社交网站甚嚣尘上,引发不少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和担心。“跑步折寿说”到底出自何处,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学生跑步中猝死 学校与家长赔偿协商扯皮截图

学生跑步中猝死 学校与家长赔偿协商扯皮

2'9''

43388

腾讯视频

自动播放

(编者注:配视频与原文内容无关,仅供延展阅读)

新华社记者刘旸(微博)

“跑步太多会折寿”的说法日前在各大社交网站甚嚣尘上,引发不少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和担心。“跑步折寿说”到底出自何处,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跑步折寿”或存在断章取义

“【注意:跑步太多可能缩短寿命!】美国一份初步研究显示,跑的太多、太快副作用很大,甚至可能引发早亡。一些初期研究证明,每周跑32公里以上、且时速超过12公里/每小时不仅对心脏造成伤害,而且可能缩短寿命。”这是一则近日微博上出现的所谓“科普贴”,因关系广大网民切身健康,一时流传甚广。

而在专业人士看来,跑多少才算多?跑多快才算快?这种模糊的说法具有一定迷惑性和误导性。

《乐跑宝典》的翻译者王晓刚从事运动科学研究多年,参加过国内外约二十次全程马拉松比赛,现为国内多家体育媒体的专栏作家。他告诉记者,该热帖中提到的“每周跑32公里以上、且时速超过12公里/每小时”的强度,普通的跑步爱好者根本达不到,因此也无需担心会产生潜在危害。

王晓刚说:“时速12公里相当于12分钟跑2400米。从前中国男足运动员12分钟跑的达标线也不过3000米。如果全程马拉松都保持这个速度,成绩是3小时30分,相当于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水平。”他认为,广大网民和跑友无需为一般人根本达不到的数据而忧心,如果又因此得出一个广泛的“跑步折寿”的结论,则更是断章取义或哗众取宠。

所谓“美国研究报告”未必靠谱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即便确实跑步达到或超越了上述数据,也不能直接推导出寿命缩短的结果。

对于“跑步折寿说”的原始出处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美国心脏病学专业期刊《HEART》中詹姆斯·奥基夫与卡尔·拉维联合署名的学术文章《为生命而跑……速度舒适且不过力》;另一个是来自一家叫做HealthDay(健康日)的健康生活资讯网站中,一篇题为《研究表明:跑步过量与缩短寿命相关》的报道,文章观点主要来自于一位心血管疾病专家马丁·松村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发表的研究结果。

跑步专业网站“爱燃烧”日前刊发文章,称奥基夫和拉维的学术报告主要观点是:随着测试强度的增加,由心脏问题导致的死亡率会下降,但超过一定强度之后,收益不再显著。也就是说,跑得更多无法继续降低心脏问题所致的死亡率。通篇没有说跑步的“副作用”,更没有提到折寿。

而对于马丁·松村的研究,有专家认为,一项初期研究结果只能用于学术性的探讨,而不该通过媒体作为结论宣扬,毕竟“跑步过量与缩短寿命相关”和“跑步过量导致寿命缩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王晓刚则对马丁·松村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他介绍,该项研究是基于开放式的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该问卷包括47个问题,目的是了解35岁以上跑者的健康状况并试图找出原因。“这些问题中有的设计得就不科学,比如你的总体健康状况与同龄人相比怎么样?你认为跑步对心血管病的风险有何影响?你认为在一场竞技性跑步比赛中死亡的风险大约是多少?为了保持健康,你认为最佳跑量是多少等等。”

他认为,这种一次性调查无法反映出身体状况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变化,与运动习惯之间的相关性根本无从谈起,“采集数据的方法也不见得科学、全面,数据主观性倾向较大的准确性无法保证,结论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跑步益健康但运动需科学

王晓刚说,人一生心脏总寿命约跳动40亿次,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静态心率会比一般人低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跑步是延长了心脏的寿命。适度的锻炼会使人摆脱亚健康状态。”

当然跑步也需要讲究科学,循序渐进。运动专家建议,初级跑者一个月100公里,平均每周30公里左右的跑量是比较常见的。每周的跑量不要超过上周的10%。“切不能贪多求快,从零基础到完成全程马拉松需要四个月到一年的训练时间,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vikkyd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