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契印象之温暖冬奥会 住房高大上食品丰富全

[摘要]平均气温10摄氏度,索契冬奥会被评价为史上最暖和的一届冬奥会,的确,花样滑冰训练馆内,运动员穿着短袖训练就可以了,而志愿者、安检人员的笑容与热情,更是一种别样的温暖。

尽管有财政投入过大、安全等一些负面消息困扰,但伴随着开幕式的隆重举办,索契冬奥会依然成为2014年开年举世最受关注的比赛盛会。而毗邻黑海的索契更是呈现了其独有的魅力,棕榈树、亚热带,奥运史上最舒适的奥运村……俄罗斯人用自己的热情与艺术天性,收获了各方不错的好印象。

平均气温10摄氏度,索契冬奥会被评价为史上最暖和的一届冬奥会,的确,花样滑冰训练馆内,运动员穿着短袖训练就可以了,只要一进室内,就可以脱掉大衣。而志愿者、安检人员的笑容与热情,更是一种别样的温暖。

住房高大上

索契海滨奥运村——冬季奥运史上最舒适的奥运村。

这句话并非记者随便下的结论。早在5日的升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刚刚抵达索契不到十个小时,但却对组委会精心准备的食宿条件赞不绝口。而其他组织者们、国家代表团的成员也都证实了这一点。尤其是居住地区距离奥运场馆的距离,都在一个区域内,即便从奥运村步行到比赛场馆,也只需要几分钟的路程。不管什么时间去训练或者参加比赛,运动员都可以很快返回自己的房间休息。

据了解,海滨奥运村作为最大的奥运村,能容纳2200位运动员、教练和代表团成员。而他们从奥运村开始建设时就知道,谁将入住哪栋楼,还可以对其建设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尽管从外表看,奥运村的建筑外形都很相似——四或六层带有红顶的卡其和咖啡色房子,但房间内部的陈设将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都非常舒适。“2014索契”组委会主席提穆勒·泽纳勒这样指出。

他介绍说:“每两名运动员一个房间。每间房平均面积为40至45平方米,比国际奥委会要求的奥运村标准高三倍。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每两位运动员所占用的房间面积大约12至16平方米。凡是到过我们这里访问的代表团,都感到非常满意,终于有足够大的面积可供大家使用了。”独栋别墅,三倍的标准面积,对于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来说,住宿条件绝对称得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当然,也有运动员不满意住宿条件,吐槽厕所的房间没有安装窗帘,导致洗澡的时候“有障碍”,但组委会却解释,这是当地的习惯。

行走方式多

为了保障运动员们最大限度的舒适度,奥运村还特别将住宿区域与附加服务区分开安排,保证住宿区的安静。中国代表团的住宿区域与健身中心、医疗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自动游戏机厅以及俱乐部、餐厅相隔一条小河,有一条小路可以让大家步行过来,走7到10分钟也就差不多到了。当然,如果你赶时间或者不想走路,也可以乘坐穿梭车前往。

和很多大型综合运动会一样,奥运村里还放置了不少蓝色的自行车,运动员可以骑行前往餐厅、比赛场馆、训练场馆,车子与普通的自行车相比有点大,车筐的位置放置了一个像婴儿座位一样大小的支架,方便运动员安放自己的器材设备。不过,看样子车子的数量不够多,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们都没能抢上一辆。还是荷兰代表团早有准备,直接运进村里了一些自行车,车子的构造与村里提供的一模一样,只是刷上了橙色的油漆,做了明显标识。

“我参加过那么多奥运会,索契冬奥会算是比较便利的一次,吃住行都很方便,并且比赛场馆很近,非常有利于运动员出成绩。”肖天表示。

班车、自行车、走路,在奥运村和比赛场馆,运动员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当真不少。

食品丰富全

4日和6日,索契冬奥会组委会特别安排媒体记者参观奥运村,只要按照组委会的规定时间提早发送申请邮件,就可以获得组委会的邀请。不过,记者直到在5日下午才提交了6日参观奥运村的书面申请,当天晚上12点钟也幸运接到了组委会的许可(微博)

6日,记者进入到了奥运村,从主新闻中心拿到邀请卡和绿色袖标后,在奥运会村主进口无需再次申请,刷卡后便可进如国际区,绿色袖标则是进村的凭据。由于此前进入主新闻中心已经经过安检,在进入奥运村的两道门槛中,都未再次进行安检。

进入运动村之后,记者看到有个硕大的餐厅,组委会主席提穆勒·泽纳勒介绍说,该餐厅有能容纳700人进餐的能力,并配备了花样繁多的食谱,当然和住宿一样,运动员们也参与了食谱的制定,使之符合运动员们的口味和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记者也被许可进入该餐厅参观,午后两点左右,在餐厅就餐的运动员并不多,但由于训练时间和比赛时间的安排,这里的餐厅是24小时不停,任何时间,都能吃到比较满意的饭菜。

“我觉得食堂还可以,吃得都挺顺口的。中餐味道都不错,很正宗。”速滑运动员张虹告诉记者,而在记者参观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分为沙拉区、亚洲餐区、俄餐区、意大利面披萨区、汤类及甜点区,提供各种口味的佳肴。每道菜品上都标注了热量、脂肪含量等等具体数据。

亚洲食品区颇受欢迎,有炒饭、炒面、粥等中国特色食物,还有一位女面点大师现场拉面,这位来自北京的朱大姐此前在莫斯科工作了四年,此番前来索契为运动员做饭,她也铆足了劲儿,“反正就做点运动员愿意吃的,他们第一天来了,说想吃炒饭,我就去跟主管人员申请,这不,今天就有了。”朱大姐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她介绍,差不多一天要做200碗拉面,除了中国的运动员,还有很多国外的运动员也很喜欢她的拉面,“我放了生抽,放了鸡肉,尽可能照着中餐的味道来做。但是奥运会有很多规定,很多中国的调料是受限制的。”朱大姐说。

安检无重复

由于此前有关安全问题的传言较多,索契冬奥会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放在安全问题上。不过就目前来看,这届冬奥会的安检并不严格,并且由于场馆集中,安检口的设置不多,也没有重复安检。

就运动员而言,似乎只有进村的时候才需要安检,但和以往有些运动会不同,进村的安检比较严格,比如白酒饮料就严禁进入村内。进村之后,去场馆、娱乐区等等,都不再需要安检。

媒体记者也是一样,入住的媒体酒店不需要机器查验媒体证件,但各个门口驻守的警察会用肉眼查看你的证件,无证人员进入媒体酒店都很困难。乘坐班车大约20分钟可到达MPC和IBC,下车之后便是安检口,一长排白色棚子的安检,和机场安检差不多,不过不需要打开书包查验。人通过安检,如果出现警报声音,安检人员会从上到下检查,有时候设备不够用,安检人员干脆用手直接检,稍微让人有点不适应。

不过,比之记者此前采访的都灵冬奥会,安检相对宽松,都灵冬奥会的安检人员会要求你打开电脑、手机、相机,运行一下给他观看,才能通过。四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安检有点像抽奖,安检人员拿仪器扫描你的证件条形码,出现绿色就无需安检直接通过,如果出现红色就要仔细检查一番,整个比赛下来,记者们平均被抽中安检了一到两次。

进入MPC后,也就进入到了安全区域,可以乘坐媒体班车前往各个场馆,不用担心坐错车,因为只有一辆车,在各个场馆区域绕行,第一站冰壶场,第二站冰球场……当然,在进入场馆后,只要扫描证件就可以了,不用再次进行安检。(中国体育报 特派记者 王向娜)

>>>点击进入2014索契冬奥会专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lonyan]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