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申花成神话 企业利益球迷文化难共存?

记者赵震报道 过去的这个冬天里,上海申花球迷们的心情就像他们的队服颜色一样忧郁。先是有球队要外迁的困扰,然后以为是否极泰来式的股权转让,但欢喜还没开始,新的烦恼又已经产生。新俱乐部名称变成了上海绿地,球队名字也成为“上海绿地申花队”(据说这还是力争而来的)。让申花球迷更为担心的是,在失去名字之后,接下来他们的队徵会失去熟悉的图腾,他们的球衣会褪去最后一抹深蓝,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将失去他们20年的情感寄托……

在一部分人看来,这种情感纠结有些过于矫情。因为与西迁昆明相比,毕竟这支球队留在上海,毕竟俱乐部还叫上海,毕竟球队就要“马上有钱”,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在描画新球队未来与鲁能恒大之间对决的场面。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场面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中国职业足球的一个常态,最成功的大连,先是由万达变为实德,最后直至消失。一个冠军的下场尚且如此,只拿过一个冠军的申花球迷有什么资格如此挑剔?

这部分人永远无法理解的是,如上海申花、北京国安这样的球队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早已经超越了一支简单球队的概念,它们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感、一段经历、一种人生。过去的20年里,城市飞速变化,你可能已经无法找到幼年时玩耍的那段弄堂,你可能再也找不到从小长大的老屋,我们所在的故乡早已经面目全非。一支球队的名字与历史已经成为了我们与过去那段岁月唯一的纽带,我们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能一起陪着这个名字变老,然后再把和她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后辈听。但你却告诉我未来我要向自己的儿孙们这样解释:“现在的这个上海白云队以前就蓝天,取义是蓝天白云,再之前是白云绿地,再往前叫绿地申花,再之前是申花,那是我从小支持的球队名字。”

我承认,在今天的中国,再谈“忠诚”“传统”显得有些过于不合时宜,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为现实的民族了。那些劝申花死忠们不要再拘泥于队名、队徵、主队颜色的声音,几乎和劝老公养了小三之后忍气吞声的老婆没什么两样:“毕竟,他还没和你离婚!”

我们对于传统,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珍惜,而一旦失去又追悔莫及。1950年代以来在一片建设新中国式的狂欢里,历经几百年战乱而不倒的北京古城被我们一砖一瓦的拆除。今天当我们看见一个毫无个性充斥着钢筋水泥怪物的新北京时,大家才想起当年梁思成的泣血哭告。看见了巴黎新旧城区的交相辉映时,才想起我们曾经放弃了多么珍贵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只可惜传统不能恢复,今天即使我们付出举国之力,也再换不回来一个老北京城。

很多人认为企业投资足球就是为了回报,改名增加广告效益是天经地义。一方面,大家忘记了改名后的俱乐部只是企业私人的广告板,不改名反而可以让20年的无形资产继续增值。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忽视了自身除了拥有经济责任之外,还有一份社会责任。资本主义的企业家都知道要赚钱之后回报社会,私人企业主的朱骏(微博)都知道维护申花的品牌价值。作为社会主义国企的绿地怎么可以忘却这份社会责任感?自2010年以来,胡葆森等多名足球老板在政协和人大会议上提出过增加企业投资足球俱乐部的公益属性,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在诠释着投资职业足球的另一种意义,赚钱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回报社会、回报这个城市是更深层次的目标。

在这个现实的时代里,坚持“忠诚”的人们注定要享受孤独。去年的大连实德(微博)解散之后,一小撮最忠实的拥趸们从此远离了足球,不肯再为这个城市新崛起的阿尔滨加油,他们是这个城市足球迷里的少数派。同样如果绿地改变了申花的全部,最后选择放弃的也只会是一小撮“忠实”的少数派,用最新的词讲,他们是“申花余孽”。

少数派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错误,并不意味着非主流。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所到之处,大部分人望风而降,他们是为了生存。但被历史和人们记住的是那些少数派的面孔,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那才是这个民族与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时代,我们无力改变资本冰冷的面孔,也无权去责怪大多数人生存的世故,但终究我们还可以举起我们的双手为那些坚持的少数派们献上一些微弱的掌声。那是我们对理想与传统的最后致敬!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zachzha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