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米沙伤心不再 俄罗斯人由冬奥高调启航

不出意外,借用冬奥会开幕式的平台,索契向世人展示的是属于俄罗斯人的自豪。

20世纪前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和建筑,20世纪以来的军事、科技、电影与体育,即便那些外人看来属于造物主的恩赐,比如世界最大的国土面积、最深的淡水湖以及最多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等等,也可被列为俄罗斯人血脉贲张的资本。这与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不谋而合:有85%的受访者对本国历史引以为荣。

这也与我浅薄的俄罗斯见识一般无二。算上索契冬奥会,这是我第三次俄罗斯之行。第一回在15年前,大学毕业后随父母渡过黑河,在俄边陲小城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匆匆一瞥里,木刻楞、大列巴、以及漂亮的布拉吉是仅存记忆。第二次是半年前的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卢日尼基体育场里,俄《体育快报》的萨耶夫讲述自己经历动荡仍不改初心的高亢语调,至今仍可想起。这一次重回俄罗斯,综合所见所闻,如果要从精神层面归纳属于俄罗斯人的高频词,“自豪感”恐当仁不让。

对于为冬奥会开媒体班车的中年司机罗曼而言,这种自豪感可以具象为近3000美元的月收入。而对俄罗斯著名中文刊物《透视俄罗斯》的主编戈尔什科娃来说,自豪感则是抽象的血液因子,“即便今日无法独占鳌头,但我们仍能从回忆中找到纽带。那感觉就像母亲老去,青春不再,但我们依然为她当年的风华而自豪。”

而今夜的冬奥会开幕式过后,总导演埃伦斯特希望,这种自豪感能够升级为民族前行的动力。“当年喊着‘伟大的加加林叔叔’的孩童们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俄罗斯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会忘却曾经,但更会创造明天。”在总导演看来,这就像那只叫“米沙”的小熊。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遭遇抵制,当年的吉祥物米沙在闭幕式伤心落泪。跨越近34年,索契冬奥会的吉祥物里再现一只小熊,仍叫“米沙”。只是,今夜的米沙伤心不再,而俄罗斯人挥别沉沦,由冬奥高调启航。

本报特派记者 王彦

(本报索契2月7日专电)

>>>点击进入2014索契冬奥会专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lonyan]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