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比深陷卫冕魔咒 性格使然心魔难除

塞尔比深陷卫冕魔咒  性格使然心魔难除

塞尔比

有一个著名的小品段子:“人这一胜最痛苦事的是什么?”“人死了,钱没花了。”“人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人活着,钱没了。”类似的斯诺克段子:“本届大师赛最痛苦的事是什么?”“赛事新人,惨遭狂虐。”“本届大师赛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卫冕冠军,决赛输了。”

塞尔比显然是眼下一线球手中“最最痛苦”的一位,以成绩最佳的大师赛为例,塞尔比在2008-2010和2013-2014五次打进大师赛决赛,三次拿下冠军,却两次都以卫冕冠军的身份倒在决赛。是塞尔比不够强吗?能在大师赛打进决赛的球手状态绝非泛泛。是两次的对手奥沙利文太厉害吗?塞尔比也曾在长局大赛三胜奥沙利文。恐怕所有人对此都会套用一句闽南语:“为虾米?”

事实上塞尔比卫冕的运气似乎的确不好,2008年威尔士公开赛塞尔比逆转奥沙利文夺得排名赛首冠,第二年卫冕战四分之一决赛前塞尔比居然在赛场被神秘人士递交破产信,最终在老将汉密尔顿面前0-3落后3-5出局,直到2011年上海大师赛才再度排名赛捧杯。第二年偏偏又罹患颈伤走霉运几乎半年,卫冕之战首轮就1-5不敌柯普。

而在三大赛上,塞尔比四次卫冕之旅有一次首轮出局,剩下的三次则均倒在了决赛,如此惨痛的“功亏一篑史”在球坛可谓绝无仅有,事实上塞尔比三次失利之战,前几轮的状态表现都完全足以夺冠,本届大师赛塞尔比就在半决赛一度5-0领先墨菲,去年英国锦标赛更是在半决赛轰出了147。

一次失手是运气和状态问题,两次失手是心理问题,多年不见成功,那么就是性格问题。

对比2009大师赛8-10奥沙利文、2013英锦赛7-10罗伯逊和2014大师赛4-10不敌奥沙利文以及之前塞尔比的几次大赛决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对手临场状态非常之强,以至于除了2008年大师赛之外(当时的对手是不久便跌出前16的斯蒂芬-李),塞尔比没有一次长局决赛是以较大比分获胜的,甚至于往往在最后阶段才觅得机会完成大逆转,而塞尔比在这几次比赛表现出的共同特点便是阶段性状态的大波动,事实上很多时候并非对手的实力太强,而是塞尔比开局或中盘不利令对手找到手感,塞尔比最后输球也好、逆转也罢,归根到底都是由此所致。长局比赛中的手感骤变,只能是心理变化导致,而屡屡出现这一问题,则是深层次的性格原因导致。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敏感和坚强的两面,塞尔比能够有“逆转王”之誉便是其逆境时坚强一面迸发的写照。而同样地,个人的生活经历使得塞尔比同样也有敏感的一面。同为感性球手,塞尔比在比赛时的想法显然太多,丁俊晖在媒体问答中常用“不会考虑太多,一局一局打”作为回应,虽然看似回避话题,实际上却也是真理。有的球手在赛前或许会放言夺冠,但比赛之时却能全心投入到当前的一局之中,不会有杂念想到胜利或夺冠,而塞尔比在英国锦标赛领先之后输掉比赛,显然便是提前为了夺冠的问题而走神,导致连锁反应。待到稳住阵脚,数局比赛已过,这时逆转还是输球,便要看对手的状态决定了。类似的还有2011年世界锦标赛,塞尔比在6-10落后丁俊晖之后追成10-10平,之后却被丁俊晖连下三局获胜,显然也是自身的心理出现了变化。

而同样的问题在奥沙利文身上便不存在,奥沙利文很少会在领先之后因为出现“想赢了”的想法而走上下坡,反倒是外界的变化比较容易给造成火箭心理的波动。

没有人不存在心理弱点,但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自己的弱点。塞尔比充满波折的人生经历为塞尔比带来了一颗坚强的心脏,同时也让塞尔比时不时为自己“想太多”而付出代价,亨德利(微博)的一句“享受比赛”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解决无数球手的心魔的唯一办法。如果不是百年不遇的不世天才,能够影响一名作家写作质量的唯有作家自己,也唯有作家自身专注写作,而不去过度纠结产量和稿费的时候,高质量的作品才会诞生。(MY147.com 艾夫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