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缘何难产小辛吉斯? 赞助商难识"千里马"

在澳网(微博)第二轮击败瑞士新秀本西奇之后,即将32岁的中国一姐李娜在发布会上自嘲:“对啊,她的年龄比我少一半。”任谁都听得出,李娜的话语里充满了自信,丝毫没有对自己年龄的担心——她也的确不必现在担心,尽管体育是碗青春饭,但以李娜如今的成熟、经验和能力,本西奇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在第一盘吞蛋之后、第二盘拼到抢七。

不过,面对这位由辛吉斯(微博)母亲执教、有着“小辛吉斯”头衔的16岁姑娘,本届澳网小花小草全部出局的中国网球以及关心中国网球的人们却需要深深的思考——我们为何没有这样的妹子?

这是个什么样的妹子呢?这是个有成绩的妹子:本西奇去年已是法网和温网(微博)的青少年冠军,青少年世界排名第一,有两个ITF单打头衔和两个ITF双打头衔;澳网二轮游还将帮助她把世界排名提升到140位以内。这是个有天赋的妹子:43岁的网坛常青树伊达公子说她“打球完全不像高中生”;李娜也评价她“仿佛辛吉斯一般无二”。这还是个能“炒作”的妹子,尽管不能用娱乐明星的标准去衡量,但既然被舆论拿来和“瑞士公主”相提并论,说明这位金发少女至少足够清纯和青春。最重要的是,这是个有“市场”的妹子:刚刚第一次参加成年组大满贯,本西奇已经有了11个赞助商,其中包括穆雷的“大牌”球衣赞助商,也包括费德勒、李娜共同的瑞士“名表”赞助商。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这样写道:“凭借天赋和头脑,本西奇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经济上的支持者。”

中国人有句老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瑞士有本西奇,加拿大也有布沙尔,让先冒头一年的美国人斯蒂芬斯听起来都像是老题材。而近年来网球发展“大跃进”、承办比赛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球仍然在为小花们的大满贯“一轮游”伤尽脑筋……我们的“小辛吉斯”、“小李娜”为何难产?谈尽了球员天赋、基层教练和培养模式之后,如今在本西奇的映照下,问题看来恐怕还是出在“市场”。

本年度深圳赛,郑洁(微博)就曾直言,中国现有的网球市场不足以支持中国的年轻球员职业化或者“单飞”,必须在举国体制的推动下“两条腿走路”。

郑洁还举出几个数字:职业球员需要一两百万人民币年收入才能维持团队,但青少年时期5到8年内恐怕每年都要投入一两百万……试想一下,中国目前的体育市场里有哪个赞助商敢于为哪个年轻球员砸下这样的投入?是否又有眼光独到的职业网球经纪人能识出值得如此大投入的“千里马”?而如果在球员起步阶段、举国体制的帮助难以或缺,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市场作用的有效机制是否建立了呢?至少从结果来看,答案并不乐观。要知道,莎拉波娃和李娜如今共同的经纪人麦克斯·伊森巴德在莎娃12岁时就在训练场上发现了她,深信其潜力并为她制订了极具长远眼光的市场计划,最终打造出当今世界收入最高的职业女运动员……这样的传奇故事,何时才能出现在中国呢?

当然,我们也有值得乐观的地方。由于经济拮据、无法长期旅行而放弃各种比赛的苦头,连塞尔维亚天王德约科维奇(微博)在青少年时期都曾吃到过,但如今的中国球员类似负担轻了很多。谈到中国网球市场发展对青少年培养的作用,金花彭帅就认为,现在国内不但拥有WTA皇冠赛、超五赛和好几个国际赛,还有众多的ITF比赛——家门口征战,自然降低了年轻球员在起步阶段的经济负担。开源有待,不妨节流,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职业网球的繁荣,从来都是建立在体育市场的繁荣之上。而中国职业网球的这些年“大跃进”,某种程度是建立在李娜那一个大满贯冠军的震撼之上的。而震撼之后的深耕细作、借势而上,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点击进入2014年澳网专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