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琦:2013中国篮球触底 未来将何去何从?

还会不会有,比2013年更加夸张的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无论你作为中国篮球的局中人,抑或作为中国篮球的围观者,自然已经过了一把“瘾”。两种温度,百感交集,每个人却不知道,究竟该是为中国篮球焦虑不已,还是为之兴奋难抑。当你拥有了一季史上空前星光熠熠的CBA联赛后,又遭遇了一次史上空前的洲际大赛失利打击,若还能气定神闲,你便真已练成不坏神功。可惜,中国篮球尚未打通任督二脉。

这一年,我们看到麦迪,看到阿里纳斯、马布里(微博),看到他们兴冲冲来,也看到当中有人黯然失魂而去。由他们共同烘托的CBA联赛,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畅谈“国际知名度”,哪怕到了下半年的新一个轮回开始,坚守者只剩下马布里而已。

这一年,我们不忍看到,中国男篮的亚锦赛征程是那样跌跌撞撞,最终竟然被四分之一决赛的门槛绊倒。而且,统领男篮的扬纳基斯并不孤独,统领女篮的马赫也同他一样失意,有机会在东亚运动会上为本土教练、为中国篮球挣回自信的范斌,也照样没能赢得最终的快意。

显然没必要,再去赘述联赛与国家队之间的辩证关系,然而行将画上一个奇怪句号的中国篮球,就在2013年将二者扯裂成某种怪异的形状。联赛是国家队的基础,这应该是业界无可争议的真理,可全世界真没有哪个国家的联赛似CBA这般,以如此铺张的塔基,衬托起的却是一个无比脆弱的塔尖。仅存的那么一点点欣慰,只在激战正酣的2013-14赛季CBA,很多球队放弃了招揽天字号外援,很多球队开始憋着劲儿推本土新人。

这至少可以避免,我们继续陷落在不知所措中;这至少是在释放一种信号,中国篮球的投资者、参与者们,并非只愿将CBA变成一场烧钱游戏。

所以我们情愿将2013年的中国篮球,看作一个止跌回稳的节点。只不过,玄妙还在于,2013年这一折腾,是不是已将中国篮球拽到了谷底。探寻这个答案,当然是有必要的,因为这牵涉到中国篮球需要以怎样的前瞻姿态来制订计划,更牵涉到从微观到宏观、针对中国篮球的心情。或重整旗鼓,或聊以自慰,延伸出的未来却可能大相径庭。

乐观一点说,喧闹一番的中国篮球,在走向2014之际,至少算是保持了两股纵队的同步。亚锦赛暴露了中国篮球青黄不接、贻误时机的毛病,好在新赛季的CBA联赛中,以王哲林、李慕豪、丁彦雨航为代表的新生代,正在不断地汲取着营养,也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很难在2014年恢复中国篮球曾经拥有的自信,即便他们得到了借“外卡”参加世界杯的机会,但这种代价好像没有人不愿意承担。试想,20多年前蒋兴权统领的“黄金一代”,若没有1992年奥运会的无所顾忌交学费,怎么可能后来以那种速度成长?

我们更在意,又岂止这么一批年轻新人的成长。当中国篮球在2013年来到某个低点,无疑也就给全方位的自身改造留出了空间。人们耿耿于怀国家队的耻辱性名次,人们同样无法释怀中国篮球青训体系的千疮百孔,人们更是总忍不住CBA联赛中的各样瑕疵。谁都清楚,这样的一个个日积月累,根本无法用灵丹妙药在一时三刻间收到奇效,只是当这样的时间窗口打开时,每个人总要相信,这或许是最难的选择,但这也极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一旦错过,耽误更多。

就包括,在年末稍微露出些端倪的联赛管理体制改革消息,看官方以怎样的口吻来发布、在什么时候发布其实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至少是将运行近20年无甚变化的原有体制,撕开了一道口子。借机充实进大量的新思维、新制度,当然是有助于CBA这个平台实现自我优化的,比如俱乐部的责权利确认,比如人才体系的强制规范,比如对于诸如裁判之类问题的管控。甚至,制度还要比思维更显紧迫,因为国人往往习惯了“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然后就忽视了有些事情“我必须做”。

要动手,趁早。中国篮球,在告别2013、进入2014之际,应该拿出点儿决心和勇气,以一生一世的名义。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qianya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