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冠军归国任教 打造羽球界的新东方

文、詹腾宇

黎汉伟先生在对话的大多数时间里都保持着淡定自若的姿态,他纵横捭阖,在陪伴他三十余年的羽毛球世界中来去自如,随手一指便是众多厚重史料、赫赫威名和专业理论。略做梳理,能辑成半部中国与印尼业余羽毛球交流史和中国近现代羽球发展史。

他的电话在采访途中响过几次。每次接到类似电话,他都把陷在椅子中的身子伸直,快步挪到窗边,眉心皱起,一脸纠结,“头都大了,家长们都问孩子上学的问题。很多人把孩子送到这儿,把未来寄托在我身上,我不能不帮他们解决出路的问题。”

德迅阳光青少年培训中心坐落在广州白云区京溪小学怡新分校。依托校园,体教结合,形成产业,一直是黎汉伟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他深知打球并不是一切,除了教球,必须有更多的考虑。“德讯阳光面向全国招生,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从外地来投奔我。我一贯坚持要完成学业,学会做人,帮他们想好出路和后路。学球只是自我提升的一环,可以往后排。”

子承父业,开球馆为父亲圆梦

指着德讯阳光俱乐部办公室墙上的黑白照片,黎汉伟难掩自豪。“这是1973年我父亲黎志成在韶关教球时的场景。”时光荏苒,照片上的黎志成先生已至耄耋之年,当时的学生则大都成器,开枝散叶,早带出一众徒孙。而黎汉伟则传承了父亲培育羽毛球人才的赤诚之心,接过了这份事业。

黎志成先生跨步上网的剪影,被选定为德讯阳光俱乐部的logo。这位在业余羽毛球圈功勋卓著的印尼归侨,在回国前已是印尼全国冠军。他怀揣虔诚的赤子之心回归故土,以一己之力推广羽毛球,手持6把球拍,用最质朴明了的“送你一把球拍,跟我学球吧”的方式,身体力行,硬生生走出一条拓荒路。黎老先生熬过了当年物资匮乏、生活困顿等难以想象的艰辛,把毫无基础的韶关羽毛球带到了省运会冠军的高度。如今,他被德讯阳光上下齐称为“教父”。

“开这个球馆,一定程度上是为我父亲圆梦。他打了一辈子球,确实是离不开了。”黎汉伟话语沉静。他继承了高级技师出身的父亲的特质:以钻研并创造技术为乐,以助人成长和成材为傲。这两点,是黎汉伟决意子承父业并发扬光大的关键。他乐于分享自己的所得,并充满激情地去面对每一张陌生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孔。

得益恩师信任,就此专注于羽毛球教学

黎汉伟的教练生涯之初也颇费曲折。他从未进过专业队,1986年,以状元身份考入广州体育学院后,虽球技在广州体院拔尖,但与专业队员仍不是一个档次,因此执教初期,“业余能教专业么”的质疑声从未停息过。时任广州羽毛球队总教练、被黎汉伟尊为“恩师”的傅汉洵安排他帮女队员喂球。一节课下来,师母便跟他直说:小黎,我觉得你是当不好教练的啊。“当时感觉很懵,非常不自信,天都要塌了。”“傅老是怎么应对这些质疑的?”“他当没听到,从来不在乎这个。”黎汉伟报以一阵爽朗的大笑。“他相当信任我,给我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积累经验。我有什么新想法,他都让我积极去尝试。这些都对我造成了很大影响,我感恩至今。”

傅汉洵先生的包容和鼓励让黎汉伟放开了手脚,专注沉浸在羽毛球的教学世界中。专业队时期的沉淀,让他积累了有效的教学经验。

黎汉伟的教练生涯横跨专业队、业余俱乐部,上过专业队(先后在广州市中心体校和广州市羽毛球队任女队教练),下过基层(参与广州市羽毛球传统项目网点学校的建立和管理),教过专业运动员、业余高中低段位的选手;既带过谢杏芳(微博)、张洁雯,也教自家稚气未脱的孩子;有办法控制几十个人的学球课堂,也能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成长路线。

打造羽毛球界的“新东方”

从未进过专业队的黎汉伟,是教练中纯粹的学院派。他喜好钻研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从未放弃成为企业家的念想。他既传承了父辈们的厚重积累,肩负着早已烙进生命的羽毛球推广使命,又矢志将现有的羽毛球资源产业化。基于此,他舍弃了另外的谋生选择,费尽心思,不辞劳碌,把羽毛球事业越做越大。

“父亲和师父教球,用的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法,但这种办法成效不快,而且需要机缘。我更有目的性,我要把它做成产业。我父亲和我师父是两座高山,我只有创造性地把这份事业做成产业,才有可能超过他们。”黎汉伟说,“教球本质上就是模仿、传承和创造的过程。我从我父亲和师父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经过整合与改良,用一个新的模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创造。”

日复一日的教球和社会俗务,黎汉伟开始觉得疲惫。“我精力有限,全天无休,而且操心的不只是教球。有时候觉得这种生活很累。”他不得不放弃最早时的想法:“以前总把一些东西藏着,想留点独门秘籍傍身,不肯教人。现在不行了,以前我从父亲和师父身上传承过来的东西,我要把它传给其他的优秀教练。”

因此,不只是学员,还需要培养教练。“我的梦想,就是做成羽毛球界的新东方。既教出优秀的学生,也成就出色的教练。”

黎汉伟认为,业余羽毛球的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业余教学和训练应将观念转变为“业余训练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教学和训练要多从实战出发,围绕实际对抗来学习和掌握技术。“业余教学常常有一个误区,即分解练习法。把每个动作拆解开来,不停做成千上百次规范练习,却很少告诉练习者在对抗和比赛中如何应用。业余球手学习和训练的时间有限,他们往往需要在意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简单明了的指导。很多技术的东西可以回家自己练,在技术上抠得太多,往往会钻牛角尖,反而本末倒置。”

黎汉伟最初发现徐俊彬时,觉得这孩子“很拼”,技术粗糙但是对球有无限热忱,连滚带爬都要救到。于是他对年少的徐俊彬说:下次过来球馆跟我学球吧。随后不到10年时间,徐俊彬迅速成长。与业余顶尖球手相比,徐俊彬的技术仍不算最精细,但黎汉伟在基本技术之外,开发了徐俊彬强悍的攻击力和熟练的控网抢攻套路,配合一定量的身体训练,让徐俊彬飞速上升到业余顶级水准。

四大弟子出类拔萃

黎汉伟在德讯阳光俱乐部中有四个得意门生,皆是各自风格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已然达到业余顶尖水准。其中,梁德懿自律、聪颖,技术严丝合缝,灵性出众;徐俊彬玩命、较真,有碾压式的攻击力和对比赛的不熄狂热;刘嘉辉敢搏、好战,糅合了超然淡定和无所畏惧的因子;许绩彤敏锐、细致,衔接快速,赛风稳健妥帖。

此四子实力绝非庸常之辈。红牛羽林争霸赛南区决赛,刘嘉辉/许绩彤击退兴潮一队的邱忠礼和林义钦,要知道邱/林是马来西亚专业队注册选手;总决赛,他们又两破业余界大神级人物汪鉴/林著瑾的防线。徐俊彬的暴杀让赵瑛川倍感压力,梁德懿的控制球也给刘瀚滔造成了不少麻烦。他们已经不逊色于全国顶尖的业余高手。

“这四个孩子风格各异,而且每年都用蜕变的速度在成长。我对他们明年的表现很有信心。”黎汉伟望着正在训练中的他们,微笑道:“高水平的、以竞技为要务的业余选手,又得是另外一种教法。必须把他们往极限上推。”

常以头号单打身份代表德讯出战的梁德懿斯文白净,却拥有与气质不大相符的强壮下肢。“我投奔黎汉伟教练门下后,各方面都有提升;而体能是最明显的,这些系统的身体力量训练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

黎汉伟点头称是:“技术上,我要求他们每次练习只盯住一个点,比如杀直线压制,不让对方变对角。对成熟的高水平业余球手来说,变革大方向显然不实际,能在某个时间段把某个细节练精就不错了。另外,业余选手要提高,除了技战术水准,还要有强大的身体能力作支撑。”

体能训练,黎汉伟并不做硬性要求,但梁德懿、徐俊彬、许绩彤都认识到其重要性,自觉按质按量坚持完成。而刘嘉辉显然是另一种风格,他天赋很高,每次练的量只有队友的一半左右。“练不到也没关系,没办法长时间保持,那我就帮他调整到适合瞬间爆发的节奏。”黎汉伟笑着说。

借着话语间歇,黎汉伟习惯性地把身子靠到窗边,继续大声指导一楼场地中练习着的孩子,不曾间断。他带着“这些愿景必然会实现”的自信,掰着手指数让他兴奋不已的好苗子,欣喜于学员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同时为他们操心打点未来的路。梦想,让这个46岁的男人在每天不断重复的努力中获得快乐,顺着他极目远眺的轨迹,渐次实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