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急先锋”后 体育场馆何时回归群众怀抱

第十二届全运会正在激战中,而社会围绕运动会规模最庞大的基础设施--场馆问题的讨论也渐渐热闹起来。在城市化背景下,这笔巨大的财富究竟能否为民所用?而异化为“城建急先锋”的体育场馆又何时能回归群众怀抱?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2010年以来,包括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辽宁全运会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的筹办中,轰轰烈烈的场馆建设显然与城市化进程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2011年举行的深圳大运会共使用63个体育场馆,其中新建的22个场馆有一半以上布局在原特区外地区,围绕场馆的交通、商业等配套建设更是大踏步前进。官方发言人表示,大运会让“关外”不再是深圳的“软肋”和“短板”。

2010年广州亚运会召开之际,亚运城的房价还没有过万,但三年后,这个曾经被认为“偏远”地区的房价已经超越16000元/平方米。

辽宁全运会虽然只有25个新建场馆,只占总场馆的五分之一强,但多数建在郊外。位于浑南新区的全运村,更是某开发商的一个大型商业住宅项目。记者了解到,沈阳全运村从一年前开盘时7000元/平方米直逼9000元/平方米。

在这些大型赛事中,场馆的建设不再以竞赛为中心,而是异化成了“造城计划”的急先锋。

然而,这些场馆在完成城建“冲锋”后,往往陷入尴尬。

在广州,位于番禺区的亚运城综合体育馆距离市中心30公里,缺乏配套让这里难以再利用;在广东佛山,2006年建成的世纪莲体育中心建成以来只是零星地承接过国际足球赛,如今门可罗雀,运营主要依靠地方财政补贴;即使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场馆也是门庭冷落,顺义水上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沙滩排球馆、老山自行车馆等一些场馆都已经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与之相比,本届全运会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首先,全运会新建场馆只有25个,占场馆总数的21.4%,其中纯粹为全运会新建的只有10个,占场馆总数的8.5%。25个新建场馆中有9个建在了高校。

而以承办全运会为契机,辽宁省实施“十个一工程”,即每个地级市建设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网球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每个县建设一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乡镇建设一个3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街道建设一个15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行政村建设一个农民健身工程,社区建设一套健身路径。

不过,这些努力距离“全民共享”似乎还有很长路要走。在全运会的过程中,场馆利用的问题其实已经浮出水面。

位于沈阳苏家屯的马术中心,被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赞许为具有国际标准的赛场。尽管已有规划,但对于建设这样一座占地上千亩的专业马术场,即使是“圈内人”也有些担忧其赛后利用问题。

“业内”的担心不无缘由,为十运会修建的南京赛马场赛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如今偌大一个赛马场成了大停车场;上届全运会修建的济南国际赛马场也“无人问津”,今年的全国马术三项赛锦标赛,还是这个场馆十一运会后的首次启用。

如果说现在赛后利用为时尚早,那么在比赛当中的场馆门庭冷落的现象则让人感到更加疑惑。在全运会射击、射箭、举重、马术等项目,看台上基本难见普通观众。

记者了解到,射击、射箭和场地自行车场馆都位于沈阳郊区的辽宁省体育局柏叶训练基地,距离最近的市区至少也在20公里以上,这里不但没有公共交通,而且周围的诸如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也没有,观众除了自驾车根本到不了现场。U18青年女足,球场距离盘锦市区约有四五十公里。这样的距离,吸引观众称为了一句空话。

不过,对举办大型赛事的这些城市来说,为了城市化的建设,弄几个无人问津的场馆“牺牲”一下似乎不成问题。

一方面是群众健身无处可去,一方面是场馆大量闲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全民健身,共享全运”描绘出的美妙图景似乎难以一一变现。此外,这更代表了城镇化建设中施政者的一种思维缺失:社区的文体配套措施成为可有可无。

“其实,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常年研究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颜争鸣说,“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浪费,如何尽最大可能的开发利用。”

在城市化的巨大惯性下,作为城建“急先锋”的体育场馆距离回归群众的怀抱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luningwang]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