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蒂与CBA经济规律相悖 200万签他需要冒风险

麦蒂公开宣布从NBA(微博)退役,令他的篮球之路只剩下CBA这一条。不过,中国球迷在家门口再度见到麦蒂征战CBA,难度并不小。

这是因为麦蒂太特殊了。在CBA打球的美国球员,没有一个像麦蒂这样,他们好像自己组成了一个世界,而麦蒂一个人单独成立一个世界。所以,那些美国外援在CBA形成的经济规律,在麦蒂身上都不适用,哪家俱乐部想签下这位NBA巨星,必须吃透只属于他自己的“麦蒂经济学”。

上赛季在青岛双星队,麦蒂给整个CBA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受其好处的不仅有俱乐部自身,还有CBA在央视和各地方电视台的转播收视率,他所到之处,青岛队的对手也大赚票房。可以这样说,上赛季CBA的火爆,除了历年发展的积累,麦蒂贡献也相当大,很多原先不看中国职业篮球的球迷,第一次接触CBA就是因为麦蒂,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不管以后有没有麦蒂,会留下来继续关注。但是麦蒂会不会借此成为新赛季炙手可热、多队哄抢的外援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是麦蒂自身的经济规律与CBA整体经济规律并不合辙。

CBA是一个职业联赛,整体影响力是大家打出来的,但作为个体,签他的俱乐部有自身利益的考虑。前面所述的麦蒂影响力,对CBA整体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但签他的球队从中获益并没有球迷想象的那么大,而在打客场时帮对手赚票房,并非他们所关心。

以青岛队为例,他们用巨大的国信体育馆安置麦蒂,但并未出现场场爆满的情况,很多观众还是远道而来的麦蜜。青岛双星(微博)是一家国有企业,预算支出有很严格的审查制度,青岛队为了不冒险,将俱乐部的票房包给了青岛国信集团。国信负责青岛队的比赛和训练场地、安保、消防、媒体接待等,还负责青岛队在国信宾馆的全部食宿。这样一来,看似钱都让国信赚走了,但青岛队省下了联赛期间高额的场地、雇工、安保和食宿支出,对一支国企球队来说,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卖,前后算起来应该有1000万左右,省下的就是赚到的。不过,上赛季青岛队签麦蒂,用了新疆队签马丁大约三分之一的钱,而今年麦蒂的经纪团队喊出200万美元,翻了一倍还多,青岛队可能会吓得退避三舍。

那么,换一支非国企的民营球队,完全自己来经营,可不可以做到一本万利呢?CBA的票房在近几年上升很快,但总体规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庞大。票房领先的山西、广东、新疆这些球队,如果不算季后赛,全年票房已经可以超过1000万元;球队实力较强,但票价没有做起来的球队,可能会达到800万元;中等实力的球队,大约在400至600万元。当年山西队第一个“吃螃蟹”引进韦尔斯,效应如上赛季的麦蒂,票房从上一年的50万元翻至300万元,创下增长最快纪录。麦蒂效应如果能保持上赛季水平,可以使一支票房400万元左右的弱队,翻一番至800万元以上,经营得好甚至可以达到1000万元以上。如果麦蒂身价是100万美元(约620万人民币),效益惊人,如果是200万美元,就会冒一定风险。

接下来就会有一个悖论:如果你想靠麦蒂赚更多的钱,就得打进季后赛,打的轮次越多越好;但是能深入季后赛的球队,本身已经有完整的团队结构,较成熟的打法,恰恰不会想到签麦蒂。所以麦蒂可选择的范围并不大。在上赛季前八队伍中,牵涉到麦蒂的球队只有辽宁,但他们已经定下了外线小外援,不可能再签麦蒂。前八名之外,八一不能签外援,山西继续用“裤衩”,佛山、上海不会签,青岛已放弃,实际上只剩下江苏、福建、吉林和天津,以及那支还未确定的NBL球队———四川金强(微博)或江苏同曦(微博)

在CBA有一个被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几年来成绩萎靡不振的球队大多财力有限。按道理,他们打进季后赛希望较小,做市场动力最大,但如果麦蒂的身价令他们感到囊中羞涩,敢不敢冒风险、有没有手段规避风险,便成为决定因素。如此看来,“麦蒂经济学”很值得麦蒂自己琢磨一番。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标签: 麦蒂CBA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anqiao]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