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哨"越位"中超大起底 洋垃圾?国际级不足4成

洋哨"越位"中超大起底 洋垃圾?国际级不足4成

中超洋哨大起底

2013 中超前20 轮,160 场比赛中有42场由洋哨执法,且多为重点场次。但经过本报调查,这些洋哨多为国外嫩哨,水平较低。中超一时间竟成了外籍裁判的免费培训基地。相反,作为我国足球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本土裁判,却无法获得应有的锻炼。洋嫩哨缔造了怎样的乱象?其中有何深层原因?又应怎样解决?

中超沦为洋哨培训基地 洋裁判越位

涉及一些关键、敏感场次,聘请高水平的洋哨确实可以规避某些风险。但截至目前,洋哨已经执法42场中超。按照足协规定的“每轮至少两场比赛由洋哨执法”的原则,到赛季结束将至少达到62场,超过1/4。滥用洋哨、用“烂”洋哨,对中超有怎样的意义?

包括欧洲五大联赛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顶级联赛,都是由本国的国际裁判员主导执法。他们执法的场次一般占到全年的60%。像意大利光头裁判科里纳,从1991年开始吹意甲(微博 专题) 到2005年退役时,共执法意甲243场左右,符合国际级裁判主导本国顶级联赛的定律。

遗憾的是,中国足协破坏了上述两条定律,把处理紧急情况的法则直接改为了“固定原则”:2013年中超联赛每轮至少有两场比赛由洋哨执法。按照此原则,不管好坏,足协每轮都必须邀请两名洋哨。亚洲各国绝大多数执行着国际级裁判主导本国顶级联赛的规则,因此到中超执法的大都是“嫩哨”或者“国际级嫩哨”。

中超前20轮比赛,邀请的洋哨国际级10人、非国际级18人,国际级洋哨占比不到40%,其中,某韩国裁判甚至是连K联赛都没执法过的人。中超的关键、敏感场次,成为“洋嫩哨”锻炼和提高的舞台。大量“洋嫩哨”入侵,不但挤占了本土裁判的空间,还使中超变成了洋哨的“免费培训基地”。反哺本国联赛。

相反,留给中国本土裁判的执法场次不到3/4。由于足协破坏了国际裁判员执法的定律,本土国际级裁判主导的比赛可能占不到总数的30%,也令中国国际裁判员水平逐渐下降。而非国际级的本土裁判看上去有了更多执法的机会,但是,少了高水平国际级裁判员的带动,非国际级裁判员得到的锻炼和提高有限,依然处在昏哨、嫩哨的混沌中。足协杯上杭州绿城(微博 数据)的“门线事件”、裁判员比赛中哨子掉到地上的尴尬、场上比赛一方竟然有12个人比赛、比赛被吹得七零八落导致有效比赛时间太少等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就连全运会也邀请了8名外籍裁判。

大量外籍裁判的入侵,让5年便可以打造一个成熟有能力的裁判的历程,或许将会被延长到8年甚至更长。而洋哨们历经中超最困难比赛的各种磨练之后,本该5年达到一流水准的他们,可能会被缩短到3年甚至更短。相信他国的足协,都乐意接受中超这样的免费培训基地。

同样,因为上述原因。中国国际级裁判获得的执法亚洲杯、世青赛、世界杯预选赛、世界杯等高级赛事的机会少之又少。亚足联裁委会的官员年初对中国足协说得好,你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国际级裁判员,用那么多的外籍裁判执法中超,亚足联又怎么相信?所以,2014年世界杯不会有中国裁判的身影,哪怕替补也没有;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只有谭海获得机会。

请让中超成为本土裁判的“免费培训基地”,而不是“躲猫猫”。

洋垃圾?国际级不足4成

截至目前,中国足协聘请“洋哨”执法的人次为46人次,其中主裁判42人次,助理裁判4人次。所有执法中超的洋哨中,国际级裁判不足40%。

2012年中超和足协杯关键比赛,中国足协就已经大量起用外籍裁判,甚至还聘请了越南的裁判员执法,结果遭到俱乐部以及像滕卡特等外籍名帅的炮轰,认为越南这样低级别联赛裁判员无法驾驭更为复杂的中超联赛。随后,中国足协不再从越南聘请洋哨。

2013年以来,中国足协与亚洲其他国家广泛合作,先后到中超执法的洋哨分别来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阿联酋、约旦、卡塔尔、新加坡、沙特、科威特等10个国家。迄今为止,中超共进行了20轮联赛,有18轮是每轮请两名洋哨,有两轮是每轮请三名洋哨,还有一轮除了两名洋哨之外,同时为每一个洋哨配备了两名洋助理裁判员,洋哨执法为46人次,涉及44场比赛。执法这44场中超的洋哨中,65%为非国际级裁判,35%国际级中大多是晋级不久的,中超成了他们最佳锻炼场所。相反,中国足协派到泰国执法的姚庆、王迪等人,则都是国际裁判员。

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数字。按照国际交流的原则,执法他国联赛,属于国际性的比赛,裁判员应该是国际级。中国足协在决定聘请洋哨执法的时候,打的也是他国足协委派国际裁判员前来执法中超的如意算盘。不过,由于其他国家联赛同样如火如荼进行,该国足协不会放行自己的国际级裁判到中超执法,那些好的国际裁判员就更难成行。然而,中国足协并未选择性聘请洋哨,仍是在“每轮联赛至少两名洋哨”的原则下,机械地执行这个规定。

纵观洋哨在前20轮联赛中的表现,很多人的确还不如一些本土裁判员的水平高,其中有超过10场以上的比赛引发主客队不满,有的洋哨似乎受了本土某些裁判的传染,对主客队、上下半场的执法尺度明显不一,这些都是能力和经验不足造成的。

他们大多国内二流水平

“反赌扫黑”事件后,中国足球裁判寻回了清白,却仍找不回自信,甚至对他们的整体业务水平的认可度方面降到了历史的低点。2013赛季中超,成为洋哨的练兵场。而被蚕食了锻炼机会的中国本土裁判,更多是不服气与无奈。

今年中超联赛前半程,外籍裁判主哨的场次为32场,占据总场次的27%,也就是说,每4场中超比赛,就有1位洋哨出场。其中约旦的阿拉法赫以及澳大利亚的卢西恩、埃文斯各执法3场。3场,这个数字和中国的国际裁判马宁、王迪和姚庆上半赛季主哨的场次一样多。世界各国联赛中,邀请外籍裁判执法国内联赛不算新鲜事,但如此多场次和高频率地邀请洋哨主吹顶级联赛,中国算是最特别的一个。

在前半程洋哨执法的32场次中超联赛中,戴着FIFA胸徽执法者只有13人次,其余的19场比赛,均由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的国家级裁判执法。也就是说,中超联赛为这三国的“年轻裁判”提供了锻炼平台。更因为他们执法的场次大多属于关键球,难度相对也较大,这个平台的锻炼价值其实还非常之高。

围绕着中国足球裁判发展现状,以及如何更加合理地使用洋哨等问题,在裁判界内部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对于这种洋哨唱主角的现象,实际上国内很多裁判都非常不服气。土哨们的观点大多分为三类。第一类对洋哨完全排斥。“他们派来的也大多是国内二流水准的裁判,说实在的,比我们水平强不了哪儿去,错漏判也是一大把。很多时候,国内球员看着老外吹哨就服服帖帖,很少抱怨,这才显得他们控制比赛的能力强。其实内行的人都看得出是怎么回事。足协请他们来,不过是因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容易出事儿而已。”

也有一类裁判相对客观,但对洋哨的“大规模入侵”也不赞同,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业内占据较大比例。“有几位澳洲和日本的裁判确实水平不错,我们能从他们的执法过程中学习到一些东西。但现在这样请洋哨的比率过高,国内裁判根本得不到‘大赛’的锻炼机会。光学习,没实践,一样提高不了。”当然,还有少数裁判员认可足协的做法,并且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有些高水平的外籍裁判,我们可以经常邀请来。但他们不能执法完了拍拍屁股就走,足协应该想办法创造机会让他们多与国内裁判交流。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得更快。”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nickelxue]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