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评论 > 中国足球 > 正文

中国体育报:足协的留洋计划 绝不是救命稻草

2011年09月28日10:32中体在线我要评论(0)
字号:T|T

人在“落水”之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伸出双手拼命去抓那根看似存在的“救命稻草”。这是“求生”的本能,不管有用没用,先抓一根再说。人况且如此,对于长时间在低谷中徘徊的中国足球来说,“稻草”的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在启动校园足球两年后,中国足协最近连续向外派出“留学生”——先是48名球员在葡萄牙登陆,随后又将有20人在法国“抢滩”。培养后备力量的系列举措之一在短时间内相继落实,中国足协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培养后备力量并不是朝夕之功,就算有心拔苗,也未见得能助长,所以做这个事情得有耐心,需要从长计议。只不过,在谋划这项大计前,决策者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科学预期,如果任其自由发挥,那么该决策是否理性,不言而喻。

中国足协近期以不同的形式先后向海外派出“留学生”的举动固然值得肯定,但由此也反映出,我们此前并没有成熟的、可供借鉴的后备力量海外培养模式,只能是再次摸着石头过河——运气好,可以过去;运气不好,还得回来。

1993年,中国足协曾推出“健力宝模式”,将一批精挑细选的少年送往巴西。4年之后,当人们对这些“精英”寄予厚望时,他们并没有带给中国足球真正的希望。此后数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变得默默无闻,而像李羽那样善于制造各种庆祝动作的射手,在中国足球队的关键性比赛中,又有什么作为呢?

尽管中国足协现在重启青少年留洋之路,但这究竟是理性之举,还是盲目之措,无疑值得深思。以刚刚开启的“勒芒模式”为例,即将赴法的首批球员年龄在13岁至17岁之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将要形成,心理状态易波动之际,虽然组织者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但脱离了此前熟悉的大环境,到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还要面临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危险,这些少年承受了许本不该这个年龄承受的东西,这种压力会把他们引向何方?

期待成功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事物的发展并不以愿望为轨道,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意外了。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我们亲眼所见的意外远远多于愿望最终实现,因此对青少年海外留学,还是要多加审视。干年后,我们希望看到中国足球的“海外投资”获得丰厚回报,但对于“海归”变“海待”的尴尬,同样要有心理准备,毕竟中国足球曾有前车之鉴。

“海外投资”或许是中国足球摆脱人才危机的途径之一,但它绝不是救命稻草。以稻草在水面上产生的浮力,能承载中国足球的重量吗?“稻草”给予“落水”之人的只是些许心理安慰,如果靠它救命,最终的结果恐怕人们都能想象到。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oules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