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2011深圳大运会 > 筹备动态 > 正文

访大运组委会副主席:筹办赛事改善人民生活

2011年08月09日13:58新华社王传真 詹奕嘉我要评论(0)
字号:T|T

访大运组委会副主席:筹办赛事改善人民生活

办一个“不一样”的开幕式。 新华社

访大运组委会副主席:筹办赛事改善人民生活

因大运开通的轨道二期已成为深圳市民出行的首选。 深圳晚报记者 汪阳 摄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 詹奕嘉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8月12日将在深圳拉开帷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座年轻而富有创意和活力的城市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即将开幕的大运盛会将有何新意?大运筹办过程给深圳带来什么变化和影响……

  在深圳大运会即将开幕之际,深圳大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全市上下已经准备就绪,不仅一批现代化的运动场馆、完善的技术设备和训练有素的运行团队全部到位,而且借助筹办赛事,深圳提升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管理,改善了人民生活。

  与奥运和亚运“不一样”的办赛之路

  新华社记者:在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相继成功举办之后,深圳大运会的筹办工作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王荣: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巨大成功,充分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成功经验,进而创新提炼出“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的核心理念,希望对重大国际活动举办模式有所改革、创新。

  此次深圳大运会开幕式将围绕“回归体育、回归仪式、以大学生为主体”,不攀比排场、不攀比投入、不攀比豪华,不搞烟花表演。闭幕式的场地确定在深圳“世界之窗”主题公园举行,开创了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在主题公园举办闭幕式的先例,以公园的国际化定位切合大运会“世界性”特色。

  在火炬传递方面,除火炬实体传递外,大运会还在全球大型体育赛事中首次开展火炬“虚拟传递”,如今参与网民总人数已突破940万。虚拟火炬传递形式新颖、时尚,传递规模和社会反响远远超出预期。

  在志愿服务方面,我们把“举办大运盛会”与建设“志愿者之城”相结合,构建由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体系。众多义工“红马甲”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818个“U站”为市民和游客排忧解难。

  新华社记者:在办会模式方面,深圳大运会是否探索出一些筹办重大活动的新机制?

  王荣:我们将赛事筹办与赛后利用紧密结合,既保障赛事又服务发展。大运会的场馆建设和设备利用“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60个正式场馆中新建的只有22个,其余近2/3都是对原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很多场馆和运行团队的办公设施和用品都是临时租用,或是直接从相关单位借用,大大减少行政运行费用。

  我们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企业力量,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大运会开幕式所在地深圳湾体育中心由华润集团投资建设,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了建设效率。

  运动员赛会期间所住的大运村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同步规划建设,赛后大运村将作为学院的校园和学生宿舍使用。还有11个新建和15个改造的大运场馆位于学校范围内,大运赛事结束后将转交学校使用。这样“一举两得”,既节俭又实用,避免了赛后可能出现的场馆空置等遗留问题。

  办世界大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新华社记者:2006年5月,深圳公布申办大运会口号“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这5年来,筹办大运会对深圳的国际化产生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王荣:2007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举办大运会作为最佳舞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向世界展示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形象,展示深圳开放、多元、包容、创新的城市品质,展示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辉煌成就。

  去年5月,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战略目标,但客观上深圳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不是体现在“硬件”上,而是更多体现在“软件”上,特别是在城市的国际化氛围、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深圳与世界先进城市差距还比较明显。

  我们即将迎来有“小奥运会”之称的大运会,这为深圳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大机遇。152个代表团、超过120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报名参赛,规模在大运会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深圳建市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综合性国际赛事。

  深圳大运会期间的国际交流也十分密集。国际大体联换届代表大会也将在深圳召开,新一届的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将在这里产生;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将有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大学校长围绕高校办学模式、现代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讨;世界青年联欢节、中欧青年论坛、世界大学生沙滩音乐节等众多青年交流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在大运场馆筹备建设之初,就向海内外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大运中心“水晶石”的创意来自德国公司,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的外形由中日联手设计;大运吉祥物的多个参选作品出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之手;在大运会志愿者的队伍中,有1300多名来自港澳台、欧盟、俄罗斯等地的志愿者。

  同时,为迎接大运会到来,深圳开展“深圳市民讲外语”等活动,加快推动道路标识的中英文双语化、通关口岸的改造提升、落地签证范围的扩大等,营造了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

  4年来,深圳大运会官方网站共吸引超过1000万次的海外点击量,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总而言之,大运会的举办,让深圳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化城市的硬件条件,而且在国际化氛围、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为城市留下民生福利和制度遗产

  新华社记者:在办好国际赛事之余,筹办大运会给深圳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王荣:我们力争通过筹办大运会的过程,使深圳的城市面貌实现更大变化,以“办城市”保障“办赛事”,以“办赛事”推动“办城市”,既争一时,更争长远。

  比如,配合大运会的举办,提前规划、如期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深圳机场二跑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显著提升。轨道交通二期开通以来,日均客流量达175万人次,最高日均客流量215万人次,部分主干道车流量较地铁全网开通前下降20%左右。

  又比如,为扭转前些年一些河流严重污染的局面,深圳新建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地下管网,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比2005年提升了1.2倍,污水再生利用率从2005年的不足1%提升到目前的30%,深南大道等主干道的绿化用水目前已用上再生水。

  新华社记者:您曾经公开说,要让所有市民感受到大运会的好处,那么深圳如何将“办赛事”的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王荣:通过大运会的筹办,深圳的体育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原有的6个市级、31个区级场馆的基础上,一下子新增22个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让市民可以更多地享受运动健身的乐趣。

  又比如,围绕大运会开展的市容环境提升行动,不仅扮靓了城市的主次干道,而且将环境提升从主干道延伸到社区、延伸到群众身边,并实施各类城中村的综合整治,让市民拥有一个洁净、有序、宜人的生活环境。

  再比如,近两年建设和改造的335公里的区域绿道、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城市中心公园、大运山自然公园等让市民享受到更加绿色、健康的都市生活。

  新华社记者:深圳大运会的筹办历程,除了改善城市硬件设施和生态环境之外,是否也能为这座城市留下什么制度遗产呢?

  王荣:为了迎接大运会,保障交通畅通和空气质量,深圳近期在全社会开展“绿色出行、停用少用、给力大运”活动,号召广大车主朋友在大运会期间主动停用、少用机动车。这样既保障了大运会的交通畅顺,也照顾了不同市民群体的出行需求,还能发挥市民的主动参与意识,更好地提升和展示深圳市民的文明素养。

  这一活动引起社会的热烈响应,目前已有超过38万机动车主自愿申报停驶。初步统计显示,目前全市拥堵路段和拥堵时间减少约30%,主干道平均车速提高了12%,路网车流量减少近20%。对于这次活动的尝试,我们将进行总结,力争形成新时期社会自我调节的新机制,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增添深圳这座城市“不一样的精彩”。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vikkyd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