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评论 > 媒体评论 > 正文

辽沈晚报:中国篮球也染上足球的赌球弊病?

字号:T|T

编者按:2010年,公安部对中国足球界“假赌黑”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与此同时,中国篮球正处在一个大发展时期,10日即将开赛的新赛季CBA联赛更是让国人关注,其上升势头之猛令人吃惊。那么,中国篮球是否会重蹈中国足球的覆辙,中国篮球人又怎样看待自身的发展,如何规避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或者更直接地问,CBA会是下一个中超吗?

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系统采访了中国的篮球管理官员、俱乐部官员、教练和球员,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努力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传染中,还是已经中招了?

2010年的中国篮球,和2001年的中国足球,竟然是如此相似!无论华丽的表象,还是隐藏的问题。

10年前的足球联赛是中国最职业化的联赛,1997年联赛的主冠名费用就达到1000万美元,合同期是五年,这个纪录至今还无项目能打破。到了2010年,拥有19个赞助商的是CBA联赛,推广公司盈方公司每年向CBA提供650万美元的费用。 2009-2010赛季CBA联赛电视观众达到4亿人次,而2010年11月的亚运会男篮决赛一场比赛电视观众就达到1.2亿人次。CBA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第一“有钱”的联赛。

中国篮球和中国足球这两个项目是中国体育中最“职业”的,联赛是他们的根本,如果根本出了问题,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大病一场”,甚至影响到整体。但就在目前的联赛中,相似的问题已经存在了。甚至可以说,足球当年存在的问题,现在的篮球都遇到了。

随着各方对CBA联赛关注度的增加,对裁判的执法要求越来越高,也越苛刻。联赛不得不花费过半的精力来处理裁判执法问题,但质疑之声却更加强烈。行业内对于几场比分明显不正常的比赛都了然于胸,但也很难开口。这难道不是足球当年的迹象吗?

最要命的是,赌博似乎也没有“忽视”中国篮球。境外博彩公司涉足联赛,给比赛开盘逐渐呈常态化,博彩公司也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对联赛的影响力;在沿海地区,看比赛和私人之间的赌博经常会扯上关联。尽管和足球比起来,篮球的“盘子”还不是很大。

……

10年,短短的10年,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中国足球转眼从极盛到极衰。这些10年前中国足球没有处理好的问题,最终酿成大祸。现在的中国篮球,又正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世,也同样遇到了这些问题。 10年之后,他们是否会成为另一个中国足球?

篮球一直拿足球当“老师”

足球与篮球发展的相似性并非偶然,相同的管理者和管理模式,相似的“职业化”规则,使得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雷同的阶段。

尽管NBA是世界篮球的第一联赛,但很多方面,CBA联赛学习的并非是NBA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 1997年成立篮管中心之前,CBA联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解决了地方体育局下属专业球队的生存问题。不过随着足球在2002年达到行业发展的顶峰,其他各项目职业化空间都受到压缩,篮球也不得不在2003年进行新的改革。前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在2004年酝酿出“北极星计划”,提出一些新的理念,但篮球改革的总体模式还是有很深的足球影子。

首先无论如何改革,所有项目的主管部门都一样,都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下属管理中心,而且每个项目中心都与协会是一个单位挂两块牌子。以篮球为例,CBA各俱乐部虽然是在中国篮球协会的号召下进行比赛,但实际管理权还是由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掌握,而俱乐部对联赛的重大事项缺少决策权。这一状况在2003年篮球改革,成立联赛委员会后略有改观,但其核心内容并没有实质改变。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行政化和职业化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对谁负责?以何为重?

其次在赛事运营方面完全一样。足球最早实行主客场制,这一赛制被广泛采用。足球进入职业化之后,裁判员仍旧是计划体制下的那批裁判员,运动员都是从以前的地方专业队直接包了层外壳重新亮相。从上到下只是换了个名头,内容都是计划体制的产物。篮球也完全照搬这套模式。足球最早引进外援,并对外援进行了很多限制,篮球也如法炮制。如此下来,披上了职业化外衣之后,裁判管理、球员管理等方面的核心依然难以改变,各种别扭油然而生。

第三是市场推广模式的一致性。足球率先采用了联赛冠名,俱乐部冠名,赞助等商业推广活动。篮球也没有例外,也学足球福特宝公司的模样成立了中篮公司,负责打理联赛的推广事务。不过李元伟入主篮管中心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CBA和国家队的推广权被分包给了盈方公司,避免篮管中心既做管理者又做经营者。篮球界对市场推广的弊端有所察觉,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总体模式仍旧没能跳出原有基础,股份制联赛在中国还没有产生,谁来赚钱,怎么分钱都是笔糊涂账。而这,又使得职业化体育的一大特点——对利益的追逐无法实现。在中国,无论是足球俱乐部还是篮球俱乐部,都很难在自己的主体业务上形成收支平衡,更别说赢利了。那么,一些盘外招自然而然就会被使用。

“假赌黑”露馅,时间问题……

事实上,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篮球圈内的人士对这个题目并不陌生,也并不忌讳。他们也在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重蹈覆辙。对于今后的发展情况,被采访对象也有不同的判断。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CBA俱乐部负责人说,实际上“假赌黑”在篮球界已经存在了。之所以没有发展到足球那种程度,只是因为篮球还没有足球当年的影响力那么大,涉及的金额小,人员也少。但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而且篮球的市场号召力继续增大的话,篮球完全可以变成下一个足球。“我只能保证自己,但如果经济利益过大(又没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就很难控制了,”这位俱乐部人士说。

篮管中心副主任李金生说:“我们从来不认为篮球不会出现足球同样的问题,相反我们每天都觉得有危机感。只要是走向市场,任何运动项目都会面临‘假赌黑’、经济破产、核心价值缺失等问题。总局对篮球的要求从来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篮球正处在危机的边缘,不作为就会出现危险。 ”

救赎,还来得及吗?

新赛季开始之前,CBA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内的裁判考试,一次思想工作会议和一次裁判员培训,内容全部都关乎反腐倡廉。2010-2011赛季提出的所有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狠抓赛风赛纪,严打“假赌黑”。联赛纪律处罚规定中,对“假球”、“赌球”、“默契球”进行了直接描述,最低处罚都是取消注册资格2年-5年,涉及违法的直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篮管中心竞赛部负责人白喜林说:“过去我们对裁判工作的评判是比较笼统的,新赛季我们将采取具体措施来量化裁判工作,谁作假谁认真都会有理有据,一目了然。”白喜林所说的措施就是每场比赛的技术代表将对每个裁判的每次判罚进行记录,对于专业人员来说这种记录有很好的监督作用。同时篮管中心与裁判的工作单位签订协议,共同约束裁判的执法。同时还将给每个裁判的家庭送去一封信,鼓励亲戚朋友一同来维护联赛的公正。

本赛季中篮公司负责所有裁判员的接待工作,裁判除比赛期间外再没有机会与俱乐部接触,力争最大化达到裁判的公正性。中篮公司总经理、曾经的国家男篮领队薛云飞说:“以往裁判接待工作有过旅行社负责,地方体育局负责,效果都不理想。本赛季我们专门分出4个人专职负责裁判的迎来送往工作,全力支持篮管中心的扫赌打黑行动。 ”

同样,在俱乐部层面,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中国的CBA球队也在努力地职业化、正规化。不少俱乐部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梯队建设,在篮球人才的培养上,某俱乐部人士还很乐观地表示,中国压根不缺乏篮球人才,只是缺乏一个让这些人才得到生长的土壤,一旦有足够的培养机制,中国篮球人口足以满足更多俱乐部的需要。对于教练团队的建设、俱乐部经营,在目前这几年,整体情况都还比较乐观。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篮球人确实一直在努力,但必须考虑的是,这些措施的具体效果如何。同时,对于篮球联赛本身,对于职业体育本身该如何发展,中国篮协需要有一个可长期执行的策略,并坚定地走下去。现在这些措施,显得有些零碎。正如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述的一样,中国发展职业体育动力不是为了发展市场,而是为了提高国家队的竞技水平。而世界上没有一个职业体育从一开始是这个动机。管办不分的体制,以及主管部门对赛事和体育明星资源的垄断,使得“我们号称职业联赛,其实根本不是职业联赛”。

能否从源头上制止足球悲剧在篮球身上重演,如何演化出一个自身完善的制度,依然是现在的中国篮球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单磊 树文贾文军 王昊飞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beppeko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