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台球 > 正文

三个农村人一条台球路 2年2获九球世锦赛冠军

字号:T|T

三个农村人一条台球路 2年2获九球世锦赛冠军

刘莎莎:一个冠军改变了一切

刘莎莎一举成名,是在去年的世锦赛上,那个时候,她刚满16岁,距离第一次拿起球杆,不过4年的时间。

拿着外卡,刘莎莎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决赛,而师傅张树春给她定的目标,是十六强。最后一战对阵头号种子卡伦·科尔,刘莎莎在1比5落后的情况下连胜8局,以9比5逆转战胜对手,捧得了第一届女子9球世锦赛的冠军奖杯。电视解说员激动得喊了出来:“刘莎莎,请记住这个名字,一个16岁的小孩子,5至6年之后,她很有可能就是9球界天后级别的人物。”

从“一个月挣一千多”的打工梦开始

在那之前,很多人的心目中“女子9球”等同于“潘晓婷”,后者的战绩与外表,为她赢来了“9球天后”的美誉,但在一年前的沈阳,人们又知道了一个刘莎莎。

这是一个外表朴实无华的女孩,平时练球的时候,她就穿着一件T恤衫、一条运动裤,站在一群女孩里头,你绝对不会想到她是一个运动员,甚至是一位世界冠军。

刘莎莎出生在河南省兰考县白楼村,四十多年前,这个县因焦裕禄而举国闻名。刚上初中不久,刘莎莎就辍了学“我家里条件不好,我的学习也不好,念下去肯定考不上大学。”随后,她找到了一份工作。

相隔一道墙,刘莎莎有位大她5岁的邻居叫付小芳,两家关系很亲密,她们以姐妹相称。当12岁的刘莎莎辍学的时候,17岁的付小芳已经在北京开始专业台球训练了,她的亲叔叔在黑龙江开了一家台球馆,有一天那里缺了一个服务员,付小芳想起了老家的小姐妹。

“听说去那里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我就去了东北。”2005年的5月,怀揣着一个打工妹对大城市的向往,刘莎莎去了佳木斯,她的工作是拿着三角杆摆球“性质就是打工,跟餐馆里的服务员差不多,只是摆球要轻松一些。”多年之后,长大了一些的刘莎莎如此定义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从业余陪打到世界冠军

而姐姐付小芳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长远的规划,她说,自己原本就不想让自己的这个妹妹这么当一辈子球童,“我要她跟我一样打球。”于是,在闲暇的时候,刘莎莎也拿起了球杆,“最开始我不喜欢台球,好讨厌。”没人教,刘莎莎就一个人练,“很枯燥,完全不懂得杆法和走位,只知道把球打进洞里。我姐有空了就给我打电话,教我怎么打。”

但是这样的远程教学也不是办法,2007年,刘莎莎前往北京,拜在了姐姐的师傅张树春门下。“这个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台球。”当年的9月份,她第一次参加了国内比赛。

刘莎莎的机遇比较好,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推广之后,花式9球逐渐取代中式黑8,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受人欢迎,各种比赛接二连三出现。刚出道的刘莎莎输得很惨,这反而让她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我的好胜心比较强,输得越多,我就越想赢,越想提高技术。”

就这样,刘莎莎走上了一条专业的道路。她拜师练球,也兼顾陪打。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她辗转于全国各地的球房,陪人打球。这项职业有一个体面的叫法———助教,“我靠当助教来挣钱,然后拿着钱去参加比赛。”刘莎莎说,参加国内比赛,都是需要自费的。

一般来讲,当助教按小时收费,多则每小时50元,少则20元。刘莎莎说,最多的一个月,她挣过5千元。“天天有人来找我打,经常打到凌晨两三点钟。有一次陪一个客人连续打了十个小时,我们拿9球杆打斯诺克,我打了一个单杆96分,高兴坏了。跑去告诉我师傅,他还不相信。”

刘莎莎说,陪打很辛苦,但对提高自己的球技也很有帮助。“我会犯懒,不想打的时候,有人来找你,那你就必须去打。每天都在不停地打球,自己的技术肯定会有进步。”在接触专业台球的头两年,刘莎莎一直没有回家,就连过年的时候,她也没回去,呆在北京埋头苦练。

陪打生活持续了几年,直到去年世锦赛夺冠,“这个冠军改变了我的一切。”刘莎莎才放弃陪打。现在,在对外宣传招揽顾客时,顶着世界冠军头衔的刘莎莎还是“付小芳台球俱乐部”的驻台球手,但已经很少陪打。她说,自己要专心练球,争取拿到更好的成绩。

第二届世锦赛仍然在沈阳进行,刘莎莎最终获得了季军,在半决赛中,她输给了姐姐付小芳。“今年打得不太好,四体会(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上就发挥得一般。”刘莎莎说,而卫冕冠军的身份,又给自己带来了压力,“心里有了包袱,去年没人认识我,今年看台上有很多人为我加油,有点放不开。”

从业余陪打到职业球手,从打工妹到世界冠军,走出农村的刘莎莎取得了第一步成功,现在,她有了两个赞助商,加上比赛奖金,足以保障她安心打球。如今,在姐姐的球房练球,会有球迷专门过来找她要签名。

唯一担心的就是球技不能变更好

由于去年的一举成名,有媒体将“女丁俊晖”的头衔安在了刘莎莎的头上。也有人不服气,认为刘莎莎的夺冠实属运气太好,师傅张树春颇不以为然,“蒙赢一场比赛还行,能连续蒙五场吗?在1比5落后的情况下翻盘,能简单地说是运气好吗?”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位徒弟能够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莎莎很笨,所有人都说她笨,她没什么心眼,打球也没有天赋,完全是靠自己平时练出来的。别人逛街的时候,她在打球;别人上网的时候,她在打球;别人出去玩的时候,她还在打球。”

勤能补拙,刘莎莎说,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让自己感到很满足。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她经常给父母寄钱,给在上海体育学院上学的哥哥寄钱,“明年我哥就大学毕业了,家里的生活肯定会更好一些。”笑起来,她的脸上出现了两个小酒窝。

练球仍然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刘莎莎现在保持着一天七八个小时的练习强度。去年夺冠之后,接受采访的机会骤然多了起来,师徒几个经常要去网站、电视台做节目,每天练球的时间减少到不足5个小时,这一度让刘莎莎很是心慌,“不打球,我就没有饭吃。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球技不能变得更好。”

和记者聊了半个小时,刘莎莎跑向了球台,架杆、发力,桌上的球欢快地跑向各个角落。师傅张树春在旁边看着,面无表情,“莎莎虽然得了世界冠军,但她还是个孩子,实力与顶尖高手还是有差距,她能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还得把精力集中在打球上,不能因为一次夺冠就迷失了方向,她还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