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冰雪 > 正文

“外教”李琰水土不服 特殊身份助其绝处逢生

2010年04月08日17:48中国新闻周刊我要评论(0)
字号:T|T

在中国体育军团的主教头行列里,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是特殊的——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却顶着外教的头衔、拿着美元制的年薪。也许正是因为“出口转内销”的特殊身份,注定了李琰执教中国队四年来的饱受质疑;同样,也是因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她能够在险象环生的体育圈内“绝处逢生”

文/陈园园 本刊记者/唐磊 万佳欢

在虎年春节举行的温哥华冬奥会,李琰带领中国短道速滑队史无前例地包揽了女子项目的全部4枚金牌,用堪称完美的成绩单为自己的四年“外教”生涯画上了句号。而王濛以难以置信的优势卫冕冬奥女子500米短道冠军后,先兴奋地跃上教练席的围护栏与主教练李琰相拥,随即退后在冰上跪谢教练的一幕也成为奥运的经典画面。

回国后的李琰也享受到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就感。关于李琰,观众记忆深刻的另一个片段,是在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赛上,夺冠实力最强的韩国队队员在关键时刻与中国队队员发生身体碰撞后,率先冲过终点。韩国队队员撞线的一刹那,教练席上的韩国教练兴奋地跳上围护栏,振臂狂呼。而站在旁边的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也在第一时间高高扬起了右手,目光一直盯着裁判席,示意对手犯规。其时,李琰紧缩的眉头、坚持的神情和高举右臂的镜头,也成为了冬奥的一个定格。

如今,大家更愿意津津乐道地聊起李琰与“刺头”王濛,是如何从冰点到情如母女的转变,而四年间,“空降兵”李琰带给中国短道队的,绝不仅是一个更成熟的王和新科冠军周洋,而“外教”李琰的四年主教练生涯也绝非“感慨”两字能予以蔽之。

世锦赛结束后不久的一个下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首体运动员公寓楼下的咖啡厅里采访了这位如今炙手可热的教练。相比赛场上,眼前的李琰神态怡然了许多,态度谦和,但语气中的坚定亦然。讲话语速不快,但逻辑严密,分寸感很强。

以“外教”空降回国

结束了奥运和世锦赛后,李琰终于有了一个彻底放松的假期。上一个这样的假期是4年前。

当时,李琰的身份还是美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都灵冬奥会上,李琰交上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阿波罗获得了男子500米金牌、美国男队获得接力铜牌。美国滑协和李琰已就其留任达成意向。

同一时间,中国短道速滑队也正在进行冬奥会之后的大调整,尽管王濛拿到了500米金牌,但是队伍整体实力在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在技术方面,中国队和韩国队的差距日益凸显。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后,当时的冬季中心短道部部长、中国队领队佟立新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承认:中国的选手整体都是按照传统技术滑行,即依靠力量,但是力量总有用尽的时候。而韩国队以陈善有为代表的队员是靠出色的滑行技术保持速度,对力量的依靠相对小得多,因此在长距离比赛项目进行到后半程时,仍能够保持很高的速度。事实上,从都灵冬奥会来看,以安贤洙、李浩石和陈善有为代表的韩国选手,已经开创了短道技术的新时代。

“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危险了,”冬季中心主管短道速滑的兰立副主任说,“必须,找一位有‘号召力’的主教练。”

那时的短道速滑界,正呈现“中韩加美”四国分庭抗礼的局面。因此,李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佳人选”——她曾先后在欧洲和美国有过出色执教经历,又是中国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且身处体制外、与地方利益没有牵扯。李琰是中国短道速滑项目最早的领军人物,在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她获得女子 500米短道速滑银牌,为中国短道速滑赢得第一枚奥运奖牌。10年后,大杨扬为中国队得到了第一枚冬奥金牌。

都灵冬奥结束不久,李琰接到了好友大杨扬的越洋电话——因为和李琰交好,即将退役的大杨扬“按照组织要求”,扮起了中间说客的角色。

接到邀约电话之后,李琰并没有感觉特别的意外,做中国队主教练原本就在她的规划之中,但是没料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教练员,如果有机会做中国国家队的教练员,也是一种荣誉,一种价值的体现。很想试一试。”电话另一边的大杨扬则明显听出了李琰的“兴奋”。

经过了一周的考虑,李琰回国和相关部门面谈细节,并和冬运中心签订了协议后,飞回美国辞职。

冬季中心以聘请外籍主帅方式和待遇聘请了李琰。中心副主任兰立对李琰的要求是:“请你来,不是让你就培养一个王濛,而是带出一支短道速滑队。” 中心要的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佳绩,其间每站比赛胜负与主帅李琰的待遇不挂钩。

遭遇“水土不服”

2006年5月24日,李琰带着1岁多的女儿回到北京。

那个时候,国内对李琰的认识大都仅限于她是美国队前主教练和“前优秀运动员”的身份。外聘李琰,用佟立新的话来说,当时是相对好的决策,但也有风险,结果谁也无法预测。

而原总教练、有中国短道速滑“教父”之称的辛庆山先被调到冬季中心短道速滑部,接着调回了省队,原男女队主教练冯凯和伊敏也回省队工作。在中国冰雪圈内,因利益相关、或因不甚了解等原因,对高薪空降的“外教”李琰执教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质疑声始终不断,都给李琰未来的执教之路笼上了一层阴影。

在众人的拭目以待中,李琰低调上任。

从1999年赴斯洛伐克执教算起,李琰已经在国外打拼了七八年,回国之初,“海归”李琰便遭遇到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差异。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住”。“领导安排我住在运动员宿舍,但我在国外习惯了住在外面,生活和工作分开”,几番协调之下,队里还是没有同意,理由是主教练还要负担起管理队员的责任。“我当时觉得主教练更多是训练管理,不是生活起居管理”。在李琰看来,“分开居住”是留给自己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留给队员放松的空间,“一天24小时呆在一起,对队员是一种折磨”。

但最终,李琰还是住进了运动员公寓,一住就是四年。如今,她已经习惯了房门随时可能被队员敲开的生活。经过几年的锻炼,李琰笑称:“我现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可是相当过硬了。”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海归”李琰说当年在美国苦练英文,到最后连说梦话都是英语。刚回来时,李琰说话不留神还会蹦出英文来,而且说的中文都是倒装句。“在磨合期,队员本来看我就不是很顺眼”,她没想到,无意识的语言习惯更给队员们带来了反感情绪。

“后来才得知,我回来前他们的教练都回老家了。运动员都是很重感情的,当时有些抗拒情绪。”李琰说,最初她并没有察觉出这个原因,却把运动员的不表达,更多地理解为中美运动员之间的性格差异。

她最先发觉的是,中国和美国运动员在训练主动性方面的不同。

“中国队员训练不是很投入,队员们都很乖,不多言不多语,让干什么干什么,但是没有激情。”李琰说,“在美国时,队员大多数时间是非常投入的,他们会很主动地跟教练沟通,‘教练你看我,哪里还有问题’。而中国队员就像上班一样,到时间就过来了,但心却没有跟着来,同样流汗,收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所以,“激情”成了李琰执教第一年的关键词之一。她会不停跟队员强调,“训练必须有激情,要百分之百投入。”李琰希望她的队员能把每次训练都当成一种享受——就像许多其他项目的外教曾经要求的那样,但如何让队员们在短时间内理解、产生实际的转变却很难。

此外,体制方面的差异也一度使李琰非常“头痛”。“美国运动员都是自己花钱来训练的,队内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各行其是,最后大家成绩好,都得钱,就这么简单。”而在中国,不同部门、派系和地方利益间的纠葛则相对复杂。“但好在李琰是中国人,也是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所以她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找一些平衡。如果是个外国人来执教,遇到这方面的困扰恐怕就很难解决了。”一位圈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udso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