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深度-环法不好看了?这是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深度-环法不好看了?这是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今年的环法不好看?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想想,前几年的环法真的好看吗?

很显然地,环法这样的比赛,一天少则四五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的赛程,消耗在“人与环境对抗”上的时间很多,方式也很单调。绝大部分时候,公路大组赛就是纯粹消耗体力的过程:车手们只是跟在大集团里tempo,四处看看风景,吃吃喝喝,停下来拉个屎……真正需要车手们全力以赴的,除了突围集团的筛选,就只有最后一个坡或者最后二十公里了。

而在一些老车迷的印象中,十几二十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在那时候,车手们会不断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不只是所谓“兔子型车手”们会突围,很多时候,总成绩车手都会主动在山脚发起进攻,甚至是在比赛的前半段就图穷匕见,来一个超长距离突击。只要有哪个总成绩竞争者一口气接不上,他就再也没有机会接上了。那些传奇故事里,一站拉开十分钟不是稀罕事,下一站又被反超十分钟也曾经发生。

为什么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现在难以发生了?这得感谢科技的进步。关键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所能获取的关于比赛的信息愈来愈多,也愈来愈快。

深度-环法不好看了?这是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无线电和功率计成了车手们的标配

信息改变了比赛

更多的信息,会让当事人能够做出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决定,在公路自行车运动里,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

过去二十年的时间,车队无线电得到普及。借助无线电,车手们能够立刻报告自己的摔车或机械故障情况,车队经理也能对车手们发起即时的指令。在车手安全得到更多保障的同时。无线电带来的信息垂直通道使得大环赛的平路赛段立即变得乏味:过去主集团需要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现在不用了。主集团可以在比赛的前半程慢悠悠地聊天,稳稳控制住时间差,在最后五十公里逐渐开始加速追赶,最后十公里追上。然后冲刺车队们登台亮相……无线电的广泛运用,几乎毁灭了平路赛段突围车手争冠的可能,比赛的意外性被大大减少了。

无线电让平路赛段终点前五分钟以外的所有赛程都成为了垃圾时间,但它对山地赛段的影响不大。改变山地赛段的是另一件先进器材,以及一套先进的战术体系。

在山地赛段,改变局面的是天空车队和他们的山地火车。山地火车战术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一件重要的器材:功率计。

借助功率计,选手可以精密地控制自身的消耗,并且“预测”未来的状态。一次又一次,当天空车队的对手在爬坡上摇车突围,天空车手们却不为所动。等对手们冲了一阵,企图维持住差距,却绝望地发现天空的车手们只是稍微增加功率输出,就慢慢地又追了上来。功率计的精密运用,让过去那种主将对决的场面减少了很多,当车手们无法通过进攻来取得优势,他们就不会进攻了。现在的大部分山地赛段中,前几个坡往往不会有任何动作,即使在最后一个坡,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天空车队在前面领,而其他车队的主将们不断地掉队,偶然有人想进攻,短暂的优势也被天空轻松蚕食。

精确控制功率需要很多的条件,三大环赛里环法的路线设计是最适合这样做的。这也就是天空六年五冠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能否定天空车队对于公路自行车战术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他们让比赛变得不好看了。

如果说无线电的运用,让车手们的压力和比赛观赏性同步下降。那么功率计的运用,就是让车手们的压力剧烈增加,而比赛观赏性仍然下降。但这不是全部因素,公正的说,最近五年的环法并不比十年前乏味太多。但我们总觉得比赛越来越无聊,还因为——

深度-环法不好看了?这是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天空车队强势的火车战术

信息改变了观赛者

移动互联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视野,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七十年前,观众们只能通过无线电广播和第二天的报纸了解赛况;四十年前,观众们可以看到电视里的实况转播;十年前,观众们可以听到队经理在无线电通讯里向车手下指令;今天,通过自行车上的“黑匣子”,观众们甚至可以知道每一位车手的当前位置,瞬时功率、踏频、速度……信息密度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会在比赛里看到些什么。

观众们所津津乐道的,过去那些精彩的传奇,例如艾迪·莫克斯和英杜兰的故事,都是被新闻工作者们高度浓缩过的精华。观众关心车手完成了什么样的成就,赢得了什么样的荣誉。而不会去在乎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而当观众们真正去了解车手们骑过漫长的数百公里,爬上千米高峰的具体过程。觉得无聊乏味是理所应当的,这个过程没有高亢的轰鸣声——F1的引擎声能立刻提升你的肾上腺素;也没有激烈紧张的相互角力——一场DOTA2比赛从头到尾都在对抗当中。在绝大部分时间,自行车赛的过程就是大家各自一脚、一脚、一脚地踩车而已。

事实上,如果你试着把公路自行车赛事和其他的大型体育赛事相对比,会发现这项运动,单位时间内的“刺激点”少得可怜。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场上会有数十次的攻防转换;而一场五个小时的现代自行车赛,发生攻防的时间几乎只有终点前十公里,对抗的次数可能也只有三到五次。在过去,信息传播能力差的时代,经过新闻的浓缩,它们的刺激程度也许相差无几。但在信息大爆炸的现在,自行车比赛对于更多的看客而言,不够刺激的弱点就体现出来了。没有谁真的会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一个四小时漫长的平路赛段。很多时候即使是山地赛段,比赛转播时间也会被压缩在两小时以内。即使如此,相对于如此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直播、社交网络、车手实时数据、各种分析评论讨论平台……而言,自行车比赛能够提供的信息密度仍然远远不够。这是我们现在觉得比赛变得无聊的另一个原因:比赛在你眼前更加透明了。

于是现在,观众们更喜欢看的是集锦,毕竟每一场比赛,浓缩下来的刺激点总还是有不少的。

深度-环法不好看了?这是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弗鲁姆再次获得环法总冠军

信息改变了组委会吗?

环法的主办方并非没有意识到信息传播密度提高所带来的问题。从今年的线路设置上来看,他们减少了山顶终点,增加了更多的平路赛段和有利于突围车手的赛段。并且设置了像第十三赛段这样的短距离高难度山地赛段。所有的动作,都是希望增加攻防的频率,提高比赛的刺激性。

然而可惜的是,组委会仍然认为环法是一项“传统”的比赛,沉迷于设置一个又一个转场赛段,每站的距离也依然冗长。导致比赛的绝大多数时间完全没有内容可以看。而裁判组的行为对平路赛段的观赏性又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今年的环法不好看?

1、 比往届更大的信息传播密度越加凸显了自行车比赛大部分时间里内容的贫瘠。

2、 赛段设置导致内容密度进一步降低。

3、 裁判组的若干荒诞判决影响了比赛的含金量。

整体来说,这确实是最近五年里相对最无聊的一届环法,但比赛显得无聊,这其实不是环法特有的问题,而是整个公路自行车运动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观众们会用遥控器投票。要想扭转这种颓势,赛事主办方和UCI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2017环法告一段落,有欢欣、有失落、有惊愕、有悲痛。曾充满喧嚣与烟火的山路将再次变得安静。而那些远去的喧嚣和烟火,是这个七月的幽远注脚。(朱振洋Lurker Zhu)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garethzh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