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综合体育 > 羽毛球 > 正文

羽超观赛记:身临其境与隔岸观火的巨大反差

2012年10月17日10:41《羽毛球》杂志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詹腾宇

从老鸟球迷到菜鸟记者,也就是一道门的距离。以往进观众席,随人潮而行即可,自然而为之;这次却显得茫然。左穿右晃,愣是找不着通往媒体席的入口。刚认识的几个电视台同仁装备齐全,一身专业劲,一脸老江湖,但估计很少转播羽毛球赛事,明显只为林丹(微博 博客)而来,也在广州体院的场馆外与我这名菜鸟记者一同找不着北。

后来他们的表现验证了我的猜测:拍完林丹的比赛便不知所踪,拿到足够的素材便离开。想来如果跟齐5场比赛,对他们绝对是天大的折磨。

第一次以记者身份观战,一片茫然

我看球不算太久,8年;把看过的老录相算上,30年来的羽球史略知一二;发表文章3年,积攒了观察与评论的经验。但这些积累,都隔着一层薄薄的屏幕,隔着电脑或电视。正儿八经在场馆内看专业选手打球,这是第二次。以《羽毛球》杂志特约记者身份进场,头一回。这是正儿八经的第一步。这一步让我发现:把关注羽毛球当爱好与当工作之间,有太多区别。

八一队主场对阵广东队的混合团体赛4场下来便已4个多小时,我开始撑不住了,没法将精神完全集中在赛场上。即使最后一场有新科奥运冠军李雪芮(微博),我也果断掐掉继续熬下去的念头。离馆时,天已全黑,又困又累又饿。我已算一个标准球痴,经常翻来覆去看录相,却也很难坚持到全场完结。央视解说员洪钢(微博)一贯敬业、客观而谨慎,以前也发过“女双比赛过于冗长沉闷”的牢骚。我持相同意见,遂顾不得那么多,匆匆逃离赛场。

出来之后,顿觉颅顶通畅,神清气爽。足见场馆非一般闷热。

出场后,把临时媒体证交还给八一队主场的媒体联络人。她好奇地看我一眼,问:赛后有新闻发布会呢,不去吗?

那一瞬间,我感觉非常窘迫,打着哈哈就过去了。当兴趣变成工作,就不全是随心所欲了。2010年的羽超排名赛,我购全天通票入场,在空荡荡的观众席随意来去,找球员聊天、签名、合影,感到疲倦便立马走人,毫无顾忌。两年后的我第一次挂着证件端坐媒体席时,只知新鲜,光顾看球,混合采访区不知道怎么去,对新闻发布会也充满了陌生。简言之,除了呆坐,傻盯着场上晃动的人影,其余便无所适从。我还不知道身为一个记者,在场馆内可以去哪里,怎么去,做什么,获得什么。

改变,从下一次开始。

近距离看林丹,真正的王者

说回比赛。

林丹如约出场。全场的人都禁不住离凳、踮脚、“腾”地站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端起“无敌兔”和一群大妈冲到栏杆边。林丹站在离我一米左右的通道口,整体形象比我想象中更棱角分明、更硬朗。平日在视频里看了无数次、亲切如老熟人般的林丹,终于变得立体而具象。他从我眼皮底下缓缓走过,气场强大,出入场地的每一步都踩着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把全场情绪带得汹涌如潮。

我终于知道在屏幕前和在现场感受一个明星的区别。只有在这一刻,广州体院体育馆才有了八一队主场的味道。

奥运归来的林丹自然受尽瞩目,风头强劲,活动繁多,生活里充满了四面八方的邀约甚至骚扰,还要补一些欠阿芳的时间,训练质量怎么可能保证!比赛中,林丹的出球明显满是疲累。但,他很职业地掩饰着自己的疲累,尽量把比赛打得完整圆满,把一切安排在非常妥帖的节奏里,既满足了观众看一场激烈球赛的需求,又满足了后辈薛松挑战的欲望。最后看着差不多了就收个尾,把该赢的球赢下来。这便是林丹的强大之处。他非常疲劳,远不是最佳状态,但只要出现在球迷面前,便能够把该完成的事情一样不漏地做得完整、干净和漂亮,十分服众。

林丹确实是最大的腕儿。一个细节:面对薛松的发力强攻,林丹很敬业地高接低挡,绝不轻易放掉。该把自己扔出去时,丝毫不犹豫。每次林丹鱼跃后起身,发球裁判都立马不安地站起来,肢体动作满是关切,招呼工作人员迅速过来擦地板。这种裁判一秒钟变球迷的景象,我看了那么多年录像还从未见过。

薛松打得已经足够积极。这孩子的速度和进攻表现可圈可点,心气也足,把目前的优长都发挥出来了。尽管在林丹面前威胁不大,但重要的是有向上冲击的心。

林丹赛后诚恳地向全场为他山呼海啸的观众致谢,并说:“我状态不好,但已经尽力了,希望你们能够满意。”林丹一退场,我身边的4位阿姨便收拾器材,走了;观众席也立马空了好几块,气氛也缓和了下来。

感觉很像演唱会到此结束。只可惜没有end call。

男双是陈烙勋/张志君对刘小龙/熊帅。陈和张拿过全国冠军,配搭熟练默契,速度感、压制力和求胜欲都超过对手。张志君的速度力量出色,抡圆膀子的一拍进攻,颇有劲道和威慑力;陈烙勋受限于身材,打法自然不像张志君那样飞天遁地,但他灵巧、细密和稳妥的特点无处不在,与张志君颇为互补。相较而言,刘和熊的个人能力都相当强,但捏在一块总感觉不够严密,随时都会疏开漏洞,让广东组合抓到。

女单孙瑜和郑雨之战,大约是翻版成池铉和镜像版汪鑫(微博)在打球。一个高挑细腻,网前球尤其好;一个拼劲十足,多次不惜力地下手强攻。只是女单节奏实在比较慢,刚刚看过男双,最初的一段时间完全缓不过神来。全场观众也在呐喊了两场之后纷纷显出疲态,只顾着摇手上的扇子了。

混双张志君再度披挂上阵,搭档李意对阵何汉斌(微博)/冯晨(微博)。现场观赛最强烈的感受便是:张志君很像年轻时的何汉斌,很爆、很冲、很傲、很需要掌声,每一分都全力拼抢,能杀便杀,有年轻人该有的态度。而何汉斌又很像从国家队退役后省队时期的桑洋(微博),比较懒、比较油、比较松,手上有活儿,有高手范儿,不受一城一池之得失的影响,一副历经世事沧桑的老队员模样。当我记忆里还全是在北京奥运会上狂轰猛打的何汉斌时,眼前的老何早带着写意的微笑、放松的动作、纯熟的出球和坦然的姿态完成了比赛。

回想这场比赛,我只记得何汉斌的气度和风格,记得他的改变,却把赛果给忘了。又或者,赛果这东西对我对他,其实早已不那么重要。

何汉斌手上那枚北京奥运会混双铜牌,极有可能换一个成色。2008年,脸上还全是稚气的何汉斌/于洋(微博 博客)对阵印尼老将诺瓦/ 纳西尔。决胜局历尽艰辛追到20平的一瞬,何汉斌激动得摔拍,单膝跪地,挥臂怒吼。刚刚打开电视,不明真相的观众可能还以为是赢下了。而当他捡回球拍继续比赛时,却发现坏了,一阵狂喜之后大脑空落落,集中不了。接下来的则是发球违例、出球不佳,把胜利拱手让给了印尼人。年轻的何汉斌败在了那瞬间的“头脑一热”。

但无论如何,一枚奥运铜牌已弥足珍贵。当张志君到了何汉斌这个年纪,他能达到前辈的高度,得到想要的东西么?

现场观羽超,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成功的羽超比赛,该包括什么?

理想状态中,应该是:能够持续拉动眼球带动情绪的球星+懂球爱球、主动看球的观众+势均力敌的对手+跌宕起伏的过程+媒体持续有力的关注+职业化、市场化。

但往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至少我在这场比赛中看到的都是瘦巴巴的情景:球星资源相当有限,观众有很多看完林丹就走;名将和小将实力间的鸿沟一时之间无法填平,落差很大;除了林丹和男双的比赛,观众的情绪都无大起伏,有些场次集体昏昏欲睡;央视无意转播,地方台只播本地队伍;还是走着专业队时代的老路子。

路还长,在各方都进步之前,很难奢望羽超变得职业、规范、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奔头。于我,所能做的就是身体力行的支持,全力的呼吁和书写。

羽超毕竟对于一些年轻人有重要的意义。参照薛松、张志君、陈烙勋等人,他们还有向上挤的决心,有为国出征的梦想,必须借这个舞台持续锻炼。当然也有主动放弃争夺和磨练的。一位正在征战羽超赛场的年轻女队员的规划是:现在22岁备战明年全运会打完就退役。然后,考公务员,26岁结婚生小孩,平淡过一生。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本来残酷。还好,现在的社会选择面更广,再也不必一条道走到黑。在羽毛球面前,无论选择坚守还是离去,都祝他们梦想成真吧。

希望羽超能够往正轨靠近些,再靠近些,能够真正实现锻造和输送人才的作用。也希望我的记者生涯由此开端,慢慢摸清观赛及采访的门道,发现并书写更有价值的东西。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beppekong]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