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中国篮球 > 评论 > 正文

篮球先锋报:CBA 正在变成一台印钞机

2012年09月18日12:53篮球先锋报[微博]孟晓琦我要评论(0)
字号:T|T

记者孟晓琦述评 这里没有“四万亿”,早先不存在宏观调控,如今也就无所谓刺激。这却不妨碍每到一个秋天,就诞生一个个造富故事。今年的故事主题,不叫《百万英镑》,正解是《百万美元》,因为越来越多的CBA俱乐部,心甘情愿地送上一份总价超过100万美元的合同,请来一个他们心目中可以改变球队命运的尊神。100万美元,往回退五年,决不打诳语,这么多钱都能够某些球队紧紧巴巴支撑一整个赛季。

对不起,还得添上一句,如今的“百万美元”豪举,有些俱乐部可不是咬牙为之的。好事成双,他们一出手,就是请俩百万美元级别的外援。洋枪,从未有过如此昂贵!

这意味着什么,圈外人甚至比圈内人反应快。NBA(微博)球员的工资水平是透明的,盯着“NBA”头衔、要着高价加盟CBA的列位,充其量在NBA挣最低工资,自由球员不过80多万美元,新秀期内的收入更少,而且无比重要的一点还是:这些数字都是税前的。欧洲俱乐部也请美国外援,可是全欧洲年薪过百万欧元的美国球员,至多也就20人。至于本赛季的CBA,虽然恪守着“外援工资保密”的惯例,可以充分掌握的数字也已清晰显示:百万富翁,眼看已经逼近两位数。

假使用上赛季做参照,这似乎只是自然延续。可是千万莫忘记,去年的特殊乃是NBA停摆,才会有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美元级别的马丁、J.R.史密斯钱德勒们亮相CBA的。他们混迹NBA,决不是行走在剃刀边缘的小角色,CBA花那么多钱等于是请来了NBA的准球星,于实力,于影响力,这种特殊投资自然情有可原。只不过,浪潮退去,竟然带不走水涨船高的行情,杜比、韦弗们且不论,辛格尔顿明确放弃NBA的机会、二度加盟新疆队,全因为他等到了一份年薪150万美元的合同,傻瓜才会不动心。

我时常提醒自己,要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心。CBA老板们砸得出这么多钱,首先证明他们手里有那么多钱。CBA俱乐部的投资人还算稳定,基本上拥有一支CBA球队后,不论穷日子、富日子都会把日子过下来,而差不多始于2008年的外援“涨价”浪潮,实际上正好是与这些投资人加大俱乐部整体投入同步的。从最初的3000万就属于“豪华级”,到如今个别俱乐部已经喊出“上亿”的壮观,手里宽裕当然是好事情,至少能给CBA一个机会,从模样到理念都改变长期以来“划着小舢板渡海”的机会。毕竟,CBA多年前就树立过打造“国际一流联赛”的目标,至今莫说是竞技水平,连联赛规模也远无法与欧洲一流联赛相提并论,在欧洲排二流靠后的德国联赛,上赛季的总体投入也将近9000万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7亿元左右。CBA,敢说17家俱乐部的平均投入超过4000万人民币吗?

稍微差点儿钱,其实都没有大关系。真正值得推敲的是,CBA俱乐部这几年的持续加码,外援开销无疑是占据了最大头。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CBA初见外援身影时,身份履历固然难见闪光之处,可是不突破一万美元的月薪,会让绝大多数俱乐部觉得物有所值。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外援身价有所抬升,却依然控制在一个相对冷静的区间内,江苏、辽宁两家俱乐部当初争一个外援,开价月薪3万美元者就已被认为是“乱了行情”。那时候,本土国手们一年的收入都有可能接近百万人民币,外援一个赛季的工资也超出有限,彼此还容易在场上形成搭档,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在那里搭着。

不知道是怎样一股力量,就让CBA外援变成了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突飞猛进,很难划出一个明晰的界限,因为CBA从来做不到,光明正大地公布外援的工资。不独是CBA做不到,日新月异的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做不到,因为“国际惯例”是大不过“中国国情”的。一定要找的话,山西队在2008-09赛季请来邦齐·韦尔斯,或许称得上是一个导火索,尽管时至今日,关于韦尔斯当初的月薪是多少仍然众说纷纭,CBA的当事人们也不能不承认,他彻底打破了大家的固有观念:原来,花大钱是能请到NBA大牌的;原来,花大钱也是能在赛场之外有所收获的。

这种启蒙,与其说是CBA以前想不到,不如说他们从来不敢想。那之前的几个赛季,CBA甚至还以“集中选秀”的方式,实施了一段时间外援限薪。现在回头去看,那几年CBA外援的工资是被盯住了不假,可外援的性价比甚至比更早反倒下滑了一大截,也恰恰是那段时间的微型调控,给后来的井喷积蓄了力量。韦尔斯一个月拿走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CBA紧跟着就真的有了“月薪10万美元”级外援。

一旦落地,旋即生根,国人的攀比心理,无疑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重金砸外援”大战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时至今日,俱乐部们一边郁闷于现有行业政策限制了俱乐部的发展壮大,另一边又近乎疯狂地加大对外援的投入,不同的俱乐部对此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有强调“买天价外援才能迅速出成绩”的,有“别人砸钱我不跟也得跟”的,最终他们基本上都难免陷入自我纠结的悖论中:请外援,是为了冲名次、给俱乐部长远发展积攒动力;请天价外援,却阻碍了本土球员发展空间,让人找不到俱乐部长远发展的动力。

颇为敏感的是,CBA的这股“金元换金援”浪潮始于2008年,那恰恰是全球经济开始走向泥潭的一年,沉疴在身的欧洲难以幸免,高速前进的中国也难以幸免。只是,CBA所处的大环境终归有“四万亿”的短期刺激,一时间呈现的局面也是跟欧洲似天壤之别,于是当年在CBA稍一崭露头角就图谋奔欧洲的景象,最近几年不可思议地出现了逆流,打过巴塞罗那(微博 数据) 的阿兰·安德森、打过帕纳辛奈科斯的海斯利普,哪怕是在欧洲挣过百万欧元年薪的,如今也一头扎进CBA。降价?你都能想得来,他们愿意降多少。

钱好挣,人倒难来,这也成了CBA的一道奇异风景线。不是没人愿意来,而是决不随便答应来。这当然跟经纪人的牵连更大些,球员希望挣更多钱是自然意愿,经纪人开更高的价却纯属趁火打劫。最典型的,莫过于如今已是山西队领袖的马库斯·威廉姆斯,效力三载,工资涨了三次,每次还都是准备翻倍的那种幅度。只此一点,CBA的所谓“国际化”,便还是只能局限于闭门造车的阶段,越舍得花钱,越让人摆布,什么滋味,局中人自知。

所以,怕的不是印钞机太慷慨,而是花尽了钱依旧春梦了无痕。CBA,眼瞅着赞助商帮忙凑大了摊子,俱乐部们甚至还能每年多些“分红”,一边争成绩、一边会花钱的要求就愈发迫切。不必夸张,说什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说什么老板投资失败,都不如那一句俗语来得结实———

肥水,不流外人田。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anqiao]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