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中国篮球 > 评论 > 正文

篮球先锋报:“国奥模式”不是示范

2012年09月17日12:54篮球先锋报[微博]孟晓琦我要评论(0)
字号:T|T

难得有,看着一群身披中国男篮战袍的小伙子输给亚洲对手,心里还不那么憋屈的时候。

看的是亚洲杯,看的是国奥男篮。这比赛的确有些来得突然,用伦敦惨败画上一个句号的中国篮球,却是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始新一轮为期四年的跋涉。谁都清楚,他们并不代表中国篮球的全部,因为除了郭艾伦(微博)、除了王哲林,他们甚至都无法跻身中国男篮的15人大名单。谁又都伸长了脖子,好奇这支中国男篮“预备队”中,会贡献几位出现在四年后的巴西奥运会赛场上。

所以,逆转菲律宾也好,输给黎巴嫩也好,过程一定会比结果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中国篮球的成才体系,首先是过程出了问题,然后才有结果出了问题。甚至,之所以拼派出这支国奥男篮征战亚洲杯,身为管理者的中国篮协,同样是希望用过程去纠正结果,因为他们手里握着一件武器叫“举国”。

说心里话,国奥队的表现多少超出了我个人的心理预期,因为这批球员不单是缺少了所有成年国手,即便是照着“未来战队”的年龄区间,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集齐所有精英。他们要较量的对手,却不少皆是原装正版的国家队,菲律宾队有多希特,黎巴嫩队有哈蒂布,还有新归化的前CBA外援加内特·汤普森,能够逆转击败菲律宾,能够跟黎巴嫩僵持三节,可以归为范斌和教练组的辛劳,也可以归为中国篮协的收获,因为全世界可能也没有几家像我们这样,一直瞄准下届奥运会的国字号球队,从这届奥运会前就开始集训、比赛,这届奥运会结束后继续还要集训、比赛,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新解,国奥男篮肯定值得被提及。

提及终究不是示范,原因只在于,我们真的无法肯定,这种长期集训、频繁比赛的“回头路”,是不是现实环境下最具成效的培养方式。中国篮球不缺原材料,这句话至今依然是真理,总让人心急的是,中国篮球的培训体系容易把这些原材料捣鼓为半成品,有一技之长,无大将之风。篮协心急,心急的办法就是这种“集中军训”,来不及去调整前半段制造中的弊病,就使劲在半成品的基础上用些手段,好歹能让他们拿得出手。

你就明白了,这种“举国”决不是白费劲,因为篮协如今不只是在国奥队身上下工夫,同样还把眼光投向了向下延伸的几支国青队。理想状态下,这真有机会打造出一条流水线,所谓“精品战略”的流水线,因为这些球员见足了世面,碰遍了对手,哪怕就是像国奥队这样最后输给黎巴嫩队20分,总比他们很多人在联赛中跑龙套更有价值,比如张大宇。

可悬疑在于,这种“毕其功于一批”的试验,能不能带动俱乐部的积极性、会不会影响俱乐部的自主计划?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道理,中国篮球其实从没少讲过,国奥男篮却是当下最鲜活的提醒,既然能横下一条心在几十名球员身上倾注数年心血,为什么不能借势作用于每个CBA球员身上?

问题的焦点,并不在投入是否够用的问题。依照如今这种架势,国奥队、国青队们一年的花销,可能都快赶上一支CBA球队的开销,指望篮协网罗更多的后备人才去雕琢,不仅不现实,而且没必要。既是管理者,可以直接出手,也可以因势利导,可以在基层教练层面上发力,也可以用政策推动俱乐部投入。国奥队可以有,但国奥队万万不可以涵盖全部,过于着力,甚至还有可能催生新问题,国家队与俱乐部如何协调的问题,那时候,搞不好就是得不偿失。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cyrusliu]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