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中国篮球 > 评论 > 正文

广州日报:精英教育有弊端

2012年08月19日13:07广州日报[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从李元伟发表“篮球是中国第一运动”的宏论后,关注和从事篮球的人群呈几何级增长,国内一片高歌“脱亚入欧”;从2009年在亚锦赛失利后,中国篮球又迅速被冠上了“二流”的帽子,甚至有人开始觉得,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要出线都有困难。

亚篮联认为,男篮亚青赛代表着亚洲的未来。事实上,如果参加这项比赛的球员未来都会成为各支国家队的球员,或许中国男篮并不会感到太大的威胁。无疑,在青年球员的培训领域,中国篮球在亚洲有着完全超然的地位,各个俱乐部对球员的保障以及他们早早可以确定职业化道路,都让其他队伍羡慕不已。

这两天在乌兰巴托看到的亚洲青年队,基本都缺乏专业训练,队员大部分都还只是学生。或许相对正规一些的也就是来自韩国伊朗的队伍。这两年冒起的约旦连参赛球队都没有,他们的成年队一直都是靠海外球员组队。

“亚洲的青年队跟欧洲的不同,欧洲各个俱乐部、国青队常年都有各种交流比赛,相互之间非常熟悉,比赛经验也很丰富。”领队段炼说,“所以我们就让球员多打各种邀请赛,这支球队今年已经打了30多场国际比赛了。”

据说,在美国,如果中学生加入篮球队,一个学期可能会参加70多场比赛。

欧洲青年队之间的较量也非常多。而我们依然在遵循着“精英教育”的模式,把最好的球员集中起来,不停地打国际比赛。这或许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年轻球员在国字号队伍训练会比在俱乐部训练提高得快。“这个年龄段,只要在国青队站稳脚跟,没什么大伤病的话,基本就是未来国家队的球员了。”王怀玉说。

还有另一个极端——国内各个俱乐部的青年队每年的比赛很少,一年只有两次杯赛,剩下几乎就是长期集训。国青助教即北京青年队主教练张云松(微博) 也觉得很无奈,“有时一个俱乐部引进一个内援,可能一个赛季都用不上,也要100万元左右,可是100万元在青年队能做很多事情了。”

从这里看不到亚洲篮球未来的对手,中国在成年队的那些主要对手,都在依靠归化球员、海外兵团。而中国依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的精英模式再怎么努力也还是无法和欧美庞大的球员数量相比,亚洲依然还是无法自己培养对抗中国的球队。

亚篮联现在对青年层次毫不在意,到现在我也在纳闷这些场地是如何通过检验的。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cyrusli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