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综合体育 > 羽毛球 > 正文

洪绍恩蔡健东:羽毛球与网球对比之后的思考

2012年06月05日17:27腾讯体育[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洪绍恩(Winex中华区总经理):我的看法跟石伟楠一样,网球一直以来都扮演着羽毛球老师的角色。

比如现在司空见惯的方头球拍,就是成功在网球中使用后,羽毛球拍才开始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网球拍就推出了方头型号;而羽毛球拍,有据可考的方头型号最早为YONEX的ISO500,上市时间为1992年。方头羽毛球拍得到更高的市场认知度,则是后来推出的ISO800。此拍在当时有“拍皇”之称,深得叶诚万、张军(微博)、葛菲、顾俊等好手的喜爱,通杀了多种打法。特别是叶诚万,一直到2002年汤杯比赛都用着ISO800。此时,Ti10,MP99/100等科技含量更高的球拍已经上市。

碳素羽毛球拍到现在也不过40多年,前20年圆头、后20年方头。2003年世锦赛决赛,夏煊泽(微博)手持圆头的CAB20对黄综翰的CAB21,这场CAB大战被视为圆头拍的最后一场巅峰亮相。现在圆头拍已经明显小众化,只占据球拍舞台的一个角落。

话说回来,方头的风行是乘上了职业打法力量化的东风。现在职业运动员里已经看不到紧拉慢吊打法的影子,韩健、王莲香代表的那种牛皮糖打法已经成了历史绝唱。但在业余界,同时进行力量训练的爱好者凤毛麟角,很多人追求打落点、重控制、软磨拉吊等对方失误,所以圆头球拍还是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从方头球拍的始作俑者看,目前也就YONEX公司推出了方头网球拍。其方头网球拍的辉煌,来自1993年上市的RD4与1998年的RD10,当时的代言人是“女金刚”、来自捷克的世界冠军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当年,大多数人接受不了方头拍的外形,笑她拿的是拉线变形的四角球拍。

除了框型,羽毛球取经于网球,还包括拍框的配重处理。比如Wilson的经典网球拍HAMMER大榔头系列球拍的3、9点钟位置都有特殊配重设计,我们公司学习了一下,搞了一把“小耳朵”的球拍。后经台湾一些大学实验室的风洞试验,确实有稳定击球的作用。KENNEX最高端的型号HC9000也是类似的“拍框力量岛屿”设计。不过至今,此类设计还是相对小众,市场接受一样新技术,需要点时间。

谁先使用纳米技术,我觉得应该跳出网羽圈来看。严格来说,纳米技术是一种界面技术。在树脂中调和纳米级别的二氧化硅粉末后,可有效抵制树脂胶水中的气泡。使用改良过的胶水后,碳纤布层与层之间结合得更加致密。此技术最早用于高尔夫球杆的制造,后来网羽器材迅速跟进,网球拍可能跟进得稍快一点。但这一新技术的应用,高尔夫器材对于羽毛球拍的借鉴意义会更大。因为网球拍已经没有拍杆的存在,而高尔夫球杆与羽毛球拍的中杆,在性能要求如“抗扭+弹性”方面,却非常类似。MIZUNO公司TC系列用的拍杆的六轴织布的概念,据我所知,在高尔夫球杆中就有这种技术存在。

关于两者的起源问题,网球先于羽毛球是历史定论。我想补充一点,网球是室外运动,而英国一年到头经常是湿雨的天气。人们觉得受天气影响太大,就把网球运动搬到室内如马厩等地方,才慢慢演变成了羽毛球运动。

蔡健东(深圳精英体育老板,XRS高端穿线团队成员,国内最早的国际认证穿线师):羽毛球向网球学习的过程并非刻意,就像我们业余爱好者会模仿职业选手的击球动作一样,属于见贤思齐。

网球早在70年代就已经完全职业化,而羽毛球的职业化至今还在探索当中,目前只有少数几位欧美的选手如盖德、罗伯丝等可以称为职业化。只有像网球那样的高度职业化,才能形成一个围绕这项运动而产生的强大的产业链,带来良性的竞争,也就有了创新的动力。目前羽毛球市场,仅少数几个像YY、 李宁的创新能引起关注度、创造收益,别人只有跟风的份。或者别人虽然有创新,但因没能吸引足够的关注而流产,之后大公司才迅速介入推广。

网球百家争鸣,羽毛球独尊儒术,这个对比很形象。网球总是热热闹闹的,每个公司都在推出新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而羽毛球,最极端的就是YY不推新产品,市场便一片死寂。现在李宁、胜利、凯胜的品牌已经做得稍微好一点,世界排名前十的选手里,已有这些品牌赞助的情况。

至于“拍王”,羽毛球拍一家独大,所以很容易找到“拍王”的身影。网球百花齐放,基本没有王不王的概念。羽拍有点像“独角戏”,网拍则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气氛更为热烈。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